一、引言
前麵的實驗分別在能力和不同的關係背景中檢驗了比較方向對自我評價和情感的影響。表明比較的效應是自我增強的還是自我貶低的,依賴於比較的方向和人格。那麼,這一效應在不同的時間維度下,即參照點與比較者現在與未來的相似性,對個體有何影響,這種影響在不同人格特質者的身上是否一致?也就是說,外傾性和神經質水平不同的個體在不同時間維度下,麵臨不同的比較目標時,幸福感水平是否具有不同的特點?
在不同時間維度下,向下的社會比較對個體產生不同的影響。有人在生活適應背景中,探討了不同時間維度中向下比較對自我的影響。結果表明,當參照點與比較者現在的情況相似時,向下比較增強了自我評價,當參照點與個體未來的情況相似時,向下比較將會降低自我評價。那麼,在不同的時間維度下,向上的社會比較將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在不同的時間維度下,人格對幸福感的影響是否會因比較方向的不同而變化?
本實驗模擬了四個不同的情景。實驗一創設了參照點低時(參照點與比較者現在的情況相似),向上和向下比較對不同人格者心境的影響。實驗二創設了參照點高時(參照點與比較者未來的情況相似),向上和向下比較對不同人格者心境的影響。
本節對社會比較的操作采用了模擬想象的方法,讓被試接觸與自己現在或將來具有同樣身份的處境優越或糟糕的他人的材料後,想象自己怎樣會變成材料中的主人公。想象自己怎樣會變成他人將會增加個體將自己與他人進行類比的可能性。以往的研究發現,向上比較——與優越的他人的比較對自我的影響依賴於感知到的自己達到他人成就的可能性。當個體能夠想象到一個未來傑出的自我時,他們將會被他人的成就所鼓舞。當個體不能想象到一個類似成功的自我時,他們將會變得沮喪。
與處境更糟的他人的類比過程會產生優越感還是威脅,依賴於個人對他人命運產生同感的可能性。如果個體難以想象這種不良結果或認為產生這種結果的可能性小,他們將難以把自己與他人看成是相似的,向下的比較將會帶來相對的優越感。相反,如果個體很容易為自己想象到消極的結果,他們的自我感覺將會更差,會想到不幸的命運正在等待著自己。
如果參照點在比較維度上處於自己或生活的早期階段,該個體不可能被視為未來可能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個體已經在該維度上獲得了經驗,對自己的能力或許很熟悉,知道類似的結果是不可能的。如果參照點處於一個更高級的階段,個體對自己的潛能會較不確定,因此會盡力避免這一消極結果,而且與那些處於自己現在階段的個體的向下比較很可能帶來自我增強;與處於更高級階段的個體的向下比較很可能帶來威脅;與那些處於自己現在階段的個體的向上比較很可能帶來自我威脅;與處於更高級階段的個體的向上比較很可能帶來自我增強。
二、實驗3a:生活變遷中參照點與個體現在身份相似時,人格和比較方向對幸福感的影響
1.目的
本節試圖探討參照點與個體現在的身份相似時,向上和向下比較對不同人格特質者幸福感的影響。
2.假設
在不同的比較方向下,個體與參照點的類比對不同人格特質者的幸福感帶來不同的影響。在向下比較後,各類被試的幸福感會提升,內傾、高神經質被試的提升明顯;外傾、低神經質者的提升不明顯。在向上比較後,各類被試的幸福感均會下降,內傾、高神經質被試的下降明顯;外傾、低神經質者的下降不明顯。
3.方法
(1)被試。
根據艾森克人格測量的結果,在某大學二、三年級選取內傾、外傾、高神經質和低神經質被試各23人。根據實驗要求將被試分為外傾、內傾、高神經質和低神經質4個組。實驗結束,每個被試得到一支簽字筆,作為參加實驗的紀念品。
(2)材料。
材料A:[參照點與個體現在身份(大學在校生)相似的情況下,向下的比較材料]
進入大學以來,我的自信心降到了最低點,我不再是老師心目中的寵兒,同學眼中的驕子。大學是一個人才薈萃的地方,置身其中,我覺得自己變得很平庸,我的學習感到很吃力,雖然我很努力,也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效率不高,成績平平。我的課餘生活也很平淡,我不大喜歡主動交往,平常總是獨來獨往,因此沒有知心朋友,也沒有參加什麼社團活動和同學聚會。在班上我很少主動出頭露麵。我喜歡一個人幻想,總是想回到過去,回到無憂無慮的中學時代。最近,我吃飯總是沒有胃口,晚上經常失眠,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材料B:(參照點與個體現在身份相似的情況下,向上的比較材料)
我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彩,既緊張又充實。我對我的專業很感興趣,課後我把大量時間泡在圖書館裏,在老師的指導下,我列出了一個閱讀計劃,參加了老師的課題研究,並已在專業雜誌上發表了論文(作品),我的成績名列年級的前茅。我的課餘生活也很有趣,我愛好攝影、運動、唱歌。因此,學習之餘,我參加了社團活動,與自己的同學朋友一起聚會、運動、郊遊等。我的同學都喜歡與我交往,覺得我性格開朗、隨和,我也有很多朋友。總之,我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滿意。
(3)程序。
實驗前采用“艾森克人格量表”(簡式)對學生進行測量,挑選出合適的被試。實驗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進行高低神經質組的實驗操縱,再進行內、外傾組的實驗操縱。
實驗開始,主試解釋,這是一個有關大學生活適應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想了解大家對大學生活的適應情況。現在請先對自己現在的心境加以評價(以臉型幸福感評尺為工具,評價在7點量尺上進行)。評價完畢,隨機發放兩種材料,告知被試,請閱讀下邊的材料,他們是由我校以前的兩個大學生所寫的自我描述材料。
閱讀完畢,請用三分鍾想象一下,自己怎樣才會變成情境中的人物,具有相似的經曆,把自己想到的情境用筆描述出來。描述完畢,把自己與主人公類比,對自己大學生活的適應情況作出評價,評價在5點量尺上進行,從更差到更好,分別計1~5分。然後對自己現在的心境作出評價。
4.結果
實驗操縱的檢查。
在數據分析前,筆者及助手分別對材料進行分類,發現模擬想象的情境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學業適應(包括適應原因)和學業不適應(包括學業不適應原因)兩種主題。在向下比較條件下,歸類的一致性為0.86,在向上比較條件下,歸類的一致性為0.83,分歧通過討論來解決。結果顯示,在向下比較條件下,想象到學業不適應主題的比例,低神經質組為26%,高神經質組為39%,組間差異不顯著(z<1,P>0.05);內傾組的比例為42%,外傾組的比例為22%,組間差異不顯著(z=1.59,P<0.05),表明被試基本上不能想象到類似的情境。在向上比較條件下,想象到學業適應主題的比例低神經質組為48%,高神經質組為17%,組間差異顯著(z=2.18,P<0.05);內傾組的比例為22%,外傾組的比例為52%,組間差異顯著(z=2.11,P<0.05)。表明內傾和高神經質組基本上不能想象到該情境,外傾和低神經質組接近一半學生能想象到該情境。
接著對被試的學業適應情況進行分析,在向下比較條件下,內傾、高神經質組分別有2人和1人表明自己的學業適應情況比主人公差,外傾及低神經質組沒有人表示自己比主人公的學業適應情況差,因此,比較目標的確可視為向下比較目標。在向上比較條件下,外傾及低神經質組分別有3人和2人表明自己的學業適應情況比主人公好,高神經質組有1人,內傾組沒有人表明自己的學業適應情況比主人公好,因此,比較目標的確可視為向上比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