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常跟年輕一些的朋友,探討關於英雄的命題,多有分歧,人到四十,月到中天,談論這個問題還有啥用啊?我在想。
幼小的時候,喜歡看小人書,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等一大群仁人誌士,為了民族的利益,人民的解放,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用血肉之軀鋪築新中國之路,他們的事跡支撐和指引著幾代人的靈魂走向,他們無異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再大一些的時候,透過小學課本這扇窗,我走進了《草原英雄小姐妹》、《雷鋒的故事》,心靈上再次受到春風雨露般的洗禮,英雄們舍己救人,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大義與凜然,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中,一打開,便是鮮紅鮮紅的,讓我感動讓我思考,我在心中暗暗發誓:做人應該做他們那樣的人!
上了初中和中專,視野更加開闊,通過看書看報聽報告,了解了身殘誌堅的張海迪,“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決不向它屈服”的音樂大師貝多芬,《老人與海》中永遠打不敗的聖地亞哥,漸漸走近我的心中。他們在逆境中表現出的執著與堅韌,從不向困難低頭的大無畏,令人振奮,催人上進。他們雖與民族英雄、人民英雄、時代英雄挨不上邊,但仍不失為一名草根英雄,他們如一座無字碑,豎在人們心中,永不坍塌,永不褪色。
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這個世界絕對不是少數人創造出來的,盡管現代社會,各行各業都存在80%的財富和資源被20%的人所占據這個不爭的事實,但他們充其量不過是智慧者或人精,大抵算不上世間英雄。從曆史發展看,英雄就是英雄,假冒不了,包裝不了,人為地培植不了;英雄生在芸芸眾生中,活在平民的追求中,走進正直善良者的心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