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入 住 地 下 室(1 / 1)

在城市買套房屋,一直是我的夢想。而今,當這願望實現的時候,煩惱卻接踵而來。

按照與開發商簽訂的合同,今年8月30日即可拿到新房鑰匙,不巧的是,因天氣原因直到十月一日,房屋的水、電、氣等設施尚未開通,工期一拖再拖。而我的老房子早已花落有主,且十月份就到了交付期。情急之下,我和妻子在十月下旬的一個傍晚,處理完舊家具之後,帶著幾件生活必用品,一頭紮進新房的一間地下室內,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隱居”生活。

地下室為十八平方米,光線較暗,除了中午有少許陽光透進窗戶,整天都有一種遮天蔽日的感覺;沒有自來水,沒有電源,妻子就到遠處的工地上拎水,從小商店買來蠟燭照明;好在有液化氣灶,有蜂窩煤爐子,吃喝方麵倒不存在太大問題,我暗自嘀咕:賣了小鎮上近二百平方米的樓房,舉債幾萬元來受這份洋罪,不知是我的哪根神經搭錯了線路!

這樣的日子熬了十多天,我終於撐不住了。我找到了開發商,找到了在開發公司任職的一名弟兄,要求從工地上接電,要求提前得到樓房鑰匙,竟意外獲得許可。十一月份,樓房開始正式裝潢。

找水電工。找磚瓦工。找油漆工。談價,購料,搬運,一切都進展得既緊張高效又井然有序。錢真是好東西,坐在地下室內,手機一撥四麵應聲,貨物能送上門,料子能送上樓,十天下來,僅搬運費就花去千元以上,開支升至五位數。照此下去,原來的預算肯定要打破。我強裝笑臉、故作輕鬆地對家人說:花錢裝修自己住,該出手時就出手,心疼個啥咧?嘴裏這麼說,心裏卻在盤算:我原來那麼寬暢的房子,不及這裏一個臥室的錢,真是邪門!政治經濟學上的價值規律,跑哪裏去了?

秋日雨綿綿,今秋尤為甚。入住一個月,竟有一半的日子是陰雨天。苦雨孤燈,料峭秋寒,在這間陰冷、潮濕的小屋,我快發黴了,真的快發黴了!百無聊賴中,我翻起了池莉的散文,秉燭神遊,把思緒和疲勞放牧。於是,白日的勞頓和困惑,感歎和憂愁,統統丟到爪哇國去。看到興奮處,我索性披衣著鞋,悄悄走出門外,獨自在夜幕下遊走。踏在莎莎的落葉上,酥酥軟軟,聽小蟲呢喃,聽小鳥歎息,體味季節更替的聲音。不遠處的小庵棚內一群男性民工正熱火朝天地甩著撲克,發出陣陣歡笑聲;另一處庵棚內,幾名女工圍坐在一台收音機旁,安然地織著毛衣。他們雖然不富有,但卻活得真實、自然、幸福,不像我等之輩,患得患失,自己給自己不斷設置牢籠,而又怨天尤人。望著他們,我好像悟出了點什麼。

池莉說的對:好日子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好日子是皮囊,須得人為地填充靈魂,好日子就在自己手中,像泥鰍,要有把握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