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別 情 依 依(1 / 1)

每年的中秋之夜,我都要盡可能地陪著家人,沐浴在朗朗月色中,靜靜的賞月。職業的特性注定了我與家人聚少離多,因而我很珍視每一個傳統節日。今年農曆八月十四深夜,餘子文同學的一個電話打來,我知道,次日的中秋之夜,將會同遠道而來的兩位老師共度良宵。

李林老師和他妻子閆美蓉老師,是原六安農業學校的課任老師,八十年代初期,我們這些稚氣未脫的孩子,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中,走過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如今,我們雖已離開學校二十三年,但老師的音容笑貌,仍銘記在記憶之中,清晰如初。這次,二位老師從上海專程赴皋,是來辦理私事,隨便看看以前的老同事,不曾想被早我們幾屆的學長們率先獲得消息,老師的吃、住、行被他們安排得滿滿的。待到市商務局的餘子文同學打電話給我,方知老師已在六安接近一周,好說歹說,學兄們總算給了餘子文一個機會:中秋節晚上,兩位老師同八四屆三十二班的城區弟子們共進晚餐,共賞明月,開軒念場圃,把酒話桑麻!

農曆八月十五日下午四時許,我便丟下手中的事兒,直奔“花都賓館”,此時,兩位老師尚未趕到,我就在預定房內靜靜地等。人屆四十大抵都容易懷舊,我在記憶的熒屏上認真搜索著學校時的一幅幅畫麵,我知道,我在露出童貞般的笑,我也在為曾經的頑皮和任性不由自主地搖頭歎息。歲月崢嶸,教育永恒。這所離城區二十華裏的中專學校,沒有浴池、酒樓、電影院,每天讓學生把玩著泥土、種子與農藥,卻培育出了近百名副處級以上幹部和幾千名高級農業技術人員。泥土的氣息與純樸的教育融入學子的血液,伴隨一生,怎麼會不花團錦簇,茁壯成長?感謝學校,感謝老師!

五點多鍾,城區的八名同學陸續趕到。李老師分別與我們握手、擁抱,手撫在每個學生的後背上,一種父愛般的感情溢於臉上。屈指一算,我們與兩位老師已經十年沒有見麵了。歲月的風霜,在他們臉上留下縱橫交錯的印痕,但卻帶不走他們的精神和氣度。當師生共憶二十多年前的趣聞軼事時,五十多歲的李老師仍是那樣的如數家珍,一些細節甚至言語他都記得清清楚楚,我們在為他博聞強記喝彩的同時,也領略到他當初對待學生的無微不至。

那天晚上,我們都喝了不少酒,包括兩位老師。在言辭無法窮盡心意的時候,酒在許多情況下就要挺身而出,牽著人的感情走。

月光溶溶,別情依依,夜半時分,當我們的手與老師的手握在一起,不忍分開的時候,眼角湧出的不僅是淚,還有濃濃的愛意。這個中秋之夜,令我永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