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收視率與發行量、點擊量是判定傳媒獲得注意力的量度,對於我國的傳媒來說,其在獲得注意力時,采取的不是品牌的經營、品牌的打造,而大多采取的是炒作、製造新聞,來吸引受眾“研究”的方式。具體來講有以下幾種方法。
(1)借名炒作。這種方法主要是借名人的婚姻、緋聞、隱私等能夠激發受眾偷窺欲與好奇心的事情來進行的。而伴隨著我國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與普及,傳媒的傳播功能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如《新聞聯播》增加了許多娛樂方麵的內容,軟性新聞正在不斷增多,大眾化、通俗化的新聞傳播逐漸成為了網絡媒介的發展趨勢。在這樣的背景下,娛樂記者為了追求閱讀量、收視率、點擊量,更加熱衷於對名人緋聞和隱私的報道,使得我國記者的職業道德和新聞理念不斷經受著市場經濟的衝擊。
(2)借勢炒作。這種方式主要是借著受眾當前關注的焦點,順勢搭車,進而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在實際生活中,隻要是出現了能夠對受眾心理產生震動的事物或某些突發事件等比較大或價值高的新聞資源時,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會一擁而上。在實際生活中,幾十家媒體對著同一新聞資源狂轟濫炸的現象,屢見不鮮。
(3)借利炒作。這種方式主要指的是,媒體從利益的角度出發,並借機將同商界相關的事件進行炒作。這種炒作方式實質上就是將商業炒作包裝成新聞包裝,而這也正是媒體市場化改革後的產物。當前,在同媒體生存發展相關的經濟利益前,部分媒體逐漸失去了獨立性,成為了某些商家的推銷員。也就是說,媒體所播報的新聞,已經是商家或其公關公司寫好的新聞稿。這種製造新聞的方式,已經違反了新聞的規律。
二、何為影響力經濟
1、影響力的含義
所謂的影響力指的是,文化活動者以一種所喜愛的方式左右他人行為的能力。從其本質上來講,影響力其實就是一種控製能力,這種控製能力則主要表現在影響力發出者對影響力接受者在其意見、認知、信仰、傾向及外表行為等方麵產生的控製作用。而對於傳媒來說,其影響力的產生是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接受者關注、接觸的基礎上產生的,其由吸引注意和引起合目的性的變化組成。
2、影響力的特質分析
通過上述對影響力含義的分析可見看出,傳媒影響力的本質就是作為一種資訊傳播渠道的傳媒對其受眾的社會認知、判斷、決策以及社會行為打上的屬於傳媒自身的“渠道烙印”。而其又可以被分成兩種基本的屬性。一是,傳媒的物質技術屬性。這種技術屬性主要指的是,廣播、雜誌、電視、網絡等不同類型傳播渠道在進行資訊傳播過程中被打上的屬於各自的物質技術烙印,並基於這種烙印影響人們對社會的認知、判斷,進而影響其行為;二是,傳媒的社會能動屬性。這種屬性主要指的是傳媒在對資訊進行選擇、處理、解讀、整合的基礎上,在進行資訊的傳播過程中,打上的屬於自身的社會能動性的烙印,並基於這種烙印來影響人們對社會的認知、判斷,進而影響其行為。
當前,伴隨網絡傳媒的出現,人們與傳媒的聯係更加廣泛,也更加緊密,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媒介獲取信息時,都會自然而然地打上傳媒的這種渠道烙印。而傳媒則能夠基於這種烙印,對人們關注的視野、思維方式、價值判斷以及議題的設置產生影響力,這也就是傳媒社會能動屬性的表現。不管是何種傳媒,其影響力的產生都隻能在資訊傳播的過程中。並主要由五大要素構成,即規模、時間、內容、方向以及效果。其中規模直接決定了影響力產生的範圍和邊界;時間則決定了影響力所產生的持續性和長久性;內容則是影響力產生的載體與基礎;方向則直接決定了影響力施加的對象,以及定位傳播的目標群體;效果則是對整個傳播定位、形式與內容的整體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