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技術思想探析
理論探索
作者:姚文捷 朱磊
【摘要】 中間技術思想是舒馬赫針對發展中國家選擇合適的工業化道路提出來的。西方學界對此眾說紛紜、爭議不斷,使這一思想始終沒有朝著係統化和理論化的方向發展。本文在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探討中間技術的思想起源,將其分為人性化、發展的非物質進化、農村經濟規模變革和所有製革命4個方麵進行係統梳理,以期推動中國國內對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化與整合。
【關鍵詞】 中間技術 舒馬赫 工業化
以舒馬赫(Schumacher)為代表的中間技術思想是針對發展中國家選擇合適的工業化道路提出來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學界對此展開的探討一直沒有中斷,許多重要的報刊、雜誌(如the February Center Magazine、Resurgence Magazine、the Observer、Manas Journal等)都刊登了相關研究成果,但這一思想卻始終沒有朝著係統化和理論化的方向發展,在許多問題上仍是眾說紛紜,遠未達成共識。本文探討中間技術的思想起源,將其分為人性化、發展的非物質進化、農村經濟規模變革和所有製革命4個方麵進行係統梳理,以期推動中國國內對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化與整合。
一、思想起源
技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早已為人所關注。熊彼特(Schumper)提出創新理論之後,學界逐漸展開了對技術推動經濟發展的相關研究。特別是羅默(Romer)和盧卡斯(Lucas)等人構築了“內生增長理論”,通過將技術內生化,重新探討了經濟增長的源泉,為發展中國家加快實現工業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然而,技術進展卻是一種悲喜交集的福音,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環境汙染、能源危機、資源枯竭、人口爆炸以及失業、犯罪、社會動蕩等一係列全球性問題。在很長時期內,西方發達國家對技術不加限製地開發和濫用,導致技術與經濟、社會、生態之間的失調。而許多發展中國家片麵地理解後發優勢,照搬西方發達國家先進的工業技術,雖然經過多年的實踐,終究沒能擺脫貧困與落後的狀態,反而給本國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負麵效應。托德(Todd)等曾指出,發展中國家所選擇的技術與本國的要素稟賦結構和社會發展需要是極不相稱的。不僅如此,現代技術的應用嚴重割裂並破壞了技術與人的全麵發展之間的有機聯係,使人性呈現出某種病態。人們逐漸意識到,如何正確認識、選擇和利用現代技術並克服其負麵效應,以利於盡快實現工業化,是發展中國家所麵臨的一項重大課題。在對傳統工業技術觀一味追求高新技術和片麵強調開發效能的反思和批判中,中間技術思想誕生了。
中間技術是一種替代型適用技術,具有規模小、投資少、易於推廣、促進人力資源開發、適應當地環境條件、有效利用當地各類資源、與當地傳統文化和生態係統相容等特點。這一思想最早可追溯於法國技術哲學家埃呂爾(Ellul)1935年出版的法文版專著《技術的社會》,而集大成者卻是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他在其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中開篇就說道“我們這一代最致命的一個錯誤就是,相信‘生產的問題’已經得到解決”。這個錯誤源於科技的驚人成就使人類忽視了現實中存在的問題:資本密集型工業化以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中心,大量消耗著不可再生資源;產業的專業化和大型化導致效率低下、環境汙染和資源枯竭。舒馬赫強調要從技術的結構和水平等內在因素來決定技術的屬性和適用性,發展中國家“需要有一種介於一英鎊技術和一千英鎊技術之間的中間技術,可稱它為一百英鎊技術”,這種技術的效率要比傳統技術高得多,成本又要比現代技術低得多,而且“容易被學會製造,能夠使人自給自足、自力更生”。
在舒馬赫之後,中間技術的相關理論相繼產生,具有代表性的有印度學者雷第(Reddy)的“適用技術(Appropriate Technology)論”、英國學者傑克遜(Jackson)和克拉克(Clark)的“替代技術(Alternative Technology)論”、綠黨(Green Party)的“軟技術(Soft Technology)論”、日本學者星野芳郎(Hoshino Yoshiro)的“多樣性技術(Diversity Technology)論”,以及“生態技術論”和“綠色技術論”等等。這些理論或多或少源自、分化或派生於舒馬赫的中間技術思想,都在分析和處理技術本身與其所處外部環境之間的某種聯係;在對傳統技術進行無情批判的同時,都主張各自新的技術發展模式;不僅都否定“技術萬能論”和“技術決定論”,也並非讚成“技術悲觀論”。這些理論具有一定的共通之處,對中間技術有關人性化、發展的非物質進化、農村經濟規模變革和所有製革命等重要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與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