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間技術思想探析(2 / 3)

二、人性化

中間技術的人性化思想在於把人作為財富創造最重要的來源,通過解決失業來使所有人擺脫貧困。這一思想強烈批判早期“以物為本”的發展觀,認為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經濟增長服務,因為發展隻有以人的自由為內涵,才是符合人類本性的發展。

人性化思想最初表述為:現代技術的發展不應使權力和財富過度集中,而應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對自由、尊嚴和人權的關心。舒馬赫更是強調了擺脫貧困的根本在於依靠廣大人民自力更生,因為人是所有財富的主要來源,也是最終來源。這一觀點得到了多角度的理論延伸,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技術必須滿足廣大人民的基本需求,體現在“適用技術論”、“替代技術論”和“軟技術論”中;第二,技術的根本目標是充分就業,體現在“適用技術論”和“替代技術論”中;第三,技術要能夠提供具有創造性的工作,體現在“適用技術論”中;第四,技術要容易被掌握,有利於自力更生和勞動密集,體現在“替代技術論”和“軟技術論”中。

三、發展的非物質進化

人性化思想闡明了一個事實,即發展始於人,缺少了人的教育、組織和紀律等非物質因素,所有的物質資源都將擱淺。因此,發展不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也不能被訂製、購買和規劃,它必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逐漸演變以適應環境的變遷。如果技術的引進依賴特定的教育、組織和紀律,而這些非物質因素正是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欠缺的,那麼新技術就與其外部環境相脫離。

許多學者針對技術引進對其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展開了論述:埃呂爾、華宏鳴等人指出,技術的自主性是由其所在的社會環境決定的;雷第、廖桂芳、錢俊生等人十分強調技術的引進與地區經濟社會環境的適應程度;傑克遜、許誌晉等人將技術係統確定為整個社會大係統中的一個子係統;林康義、蘇永青等人提出技術發展的觀點,主張采用適合當時當地經濟社會結構條件的各種應用技術。但至今為止,在強調技術必須適應其外部環境的同時,大多數研究並沒有指出社會係統應通過自身的調整來適應技術的變革,忽略了技術與其外部環境的互動,而社會係統自我調整的過程正是對人的教育、組織和紀律等非物質因素進行塑造和完善的過程。脫離了這一主旨,就與發展的非物質進化漸行漸遠。

四、農村經濟規模變革

在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由於對現代技術的盲目引進與照搬照抄,導致人性化缺失,阻礙了發展的非物質進化,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城鄉二元經濟體係。對此,中間技術倡導把發展的重點放在農村,避免工業破壞農業、農業報複工業的“相互毒化”,克服對大規模的迷信,強調小規模的優越性,並實施組織變革。因為工業化是否適合當地的經濟社會狀況取決於技術類型,並非直接由規模決定。要通過考察技術與經濟二者之間的關係並確定其中最佳的“結合點”,來達到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發展中國家隻有選擇勞動密集型、適合小規模企業采用的中間技術才能有所成就。於是,舒馬赫提出必須跳過大城市而直接在農村與小城鎮之間設置一個以創造工作機會、解決失業為目標的“農業—工業結構”,並強調最主要的需求是工作場所。在資本化層次上,簡單的設備通常對高純度或精確規格原料的依賴性較小,對市場波動具有較強的適應性,且勞動力易於訓練、監督和管理,組織也較為簡單,便於應對突發狀況,因而可以在短時間內建立起大量的工作場所。這對小規模企業而言,無論是在財務、教育、才能、組織技巧還是其它方麵都是力所能及的。問題在於,隨著發展中國家城鄉二元經濟狀況的不斷惡化,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遷徙,又該如何在農村與小城鎮之間形成“農業—工業結構”,選擇具有勞動密集特征的、適合小規模企業采用的中間技術,並創設數以百計的工作場所?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勞動力是缺失的,不僅需要吸引城市失業人口向農村回流,甚至需要在開放經濟下吸引區域外勞動力向區域內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