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間技術思想探析(3 / 3)

以星野芳郎為代表的另一種觀點認為,中間技術否定大批量生產的先進技術,把世界單一化為農業社會而輕視相互聯係的現代社會,這會導致生態法西斯主義。理由在於,大型、大功率、高速、高強度、高複雜性的工業技術,雖然不是一種普遍要求,但在大批量生產的體製下,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機器、設備、原材料的技術性能,在生產流通上屬於資源節約型技術,具有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它不僅帶來低廉的產品價格,而且大幅度減少勞動時間。為此,星野芳郎在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了適合開放經濟的“多樣性技術論”(也稱為“體製轉換論”或“兩條腿走路的工業建設”)。多樣性技術是小型技術與大型技術合理組合的綜合技術體係,它強調技術的適用性是由技術自身的內在因素與其外在環境相互作用決定的。發展多樣性技術必須“兩條腿走路”,一方麵將分散化的小型技術與集中化的大型技術相組合,另一方麵將技術組合方式與外在環境要求相結合。然而,多樣性技術側重於依靠整個技術體係的曆史性轉變來解決工業化中的生態環境問題,與中間技術所強調的吸納勞動力充分就業則相去甚遠。

五、所有製革命

農村經濟之所以要小規模化,原因之一是當小型規模擴大為中型規模甚至大型規模時,不僅所有權和工作之間的聯係隨之弱化,而且出現了與工作不結合的私有製。舒馬赫對此總結為三點:其一,在小型企業裏,私有財產是自然、有效、公平的;其二,在中型企業裏,私有財產不會刺激生產,而且也不合理;其三,在大型企業裏,私有財產是沒有貢獻的企業主藉以寄生他人工作成果的憑據。在大規模生產中,私有製不但不公平,更是扭曲生產關係的一項不合理因素。雖然可以用“國有化”的方式來鏟除大型企業的私有製,但“國有化”本身並沒有創造出任何所有權,隻是取消了原先的安排,況且也無法決定權力實施者。

所有製革命思想的內涵在於,新的所有製既非私有製,也非公有製,而是國家分享股權,以分得的股息代替稅收,同時參與企業監督,享有財產權,但不幹預企業管理。這一思想主張克服私有財產製度的簡化主義,使產業組織能夠為人所役,而不是任其把人當作增進資本所有者財富的工具。事實上,達到該目標需要實行分權性的技術,即用管理資產的具體權利與責任來取代所有權。雖然所有製革命思想以人性化為主旨,以小規模為載體,理想地將企業製度的變革與國家製度的創新相銜接,但其是否能夠在既有的製度框架下針對經濟社會環境的特殊性順利開展和實施,還是有待實證研究的。

六、困境與展望

中間技術思想是一種嶄新的發展理念,為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提供了創造性的技術選擇方向。其所涉及的人性化、發展的非物質進化、農村經濟規模變革和所有製革命4個方麵之間雖然存在著潛在聯係,卻並未形成各自獨立的理論板塊,使得至今未能構建起一整套思想體係。到目前為止,中間技術思想體係的完善尚有許多困境難以突破,具體表現在:其一,缺乏一個規範分析範式的數理模型;其二,側重哲學思辨,缺少實證檢驗;其三,尚未實現體係的層級區分,也未明確體係的層級聯係;其四,理論研究已中斷。盡管如此,中間技術思想對處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態下的中國貧困地區的技術選擇卻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何將這一思想滲入到中國貧困地區工業化的實踐與探索中去,以體現其實證含義和應用價值,最終完成整個思想體係的建構,這是值得拭目以待的。

【參考文獻】

[1] (日)森古正規:日本技術:以最小耗費取得最好成就[M].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8.

[2] 波譜爾(英)、舒煒光譯:客觀知識[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3] 秦書生:生態技術的哲學思考[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6(4).

[4] 張坤: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3年卷[M].氣象出版社,2004.

[5] 弗朗索瓦·佩魯:新發展觀[M].華夏出版社,1987.

[6] 韓慶祥: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發微[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