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在陝西西安市西郊數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十二生肖陶俑,又稱十二支神俑,隨葬於墓中是作為辟邪的神物。它盛行於隋、唐時代的厚葬之風。這套生肖俑共12件,通高20厘米至22厘米,均為獸首人身造型。其形象為身著唐朝寬袖袍,兩手向胸前做拱手狀。這類生肖俑文物,顯示了古代的殯葬習俗,對研究生肖文化及雕塑藝術提供了寶貴的文物資料。
十二生肖俑作為隨葬品的記載最早見於《唐會要》卷38:“(元和)六年十二月流條:文武官及庶人喪葬,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九品以上四十事,四神十二時在內……庶人明器一十五事……四神十二時各儀請不置。”這裏說的“十二時”即十二生肖俑。而考古所見,在山東臨淄北魏時期的崔氏墓即出土有生肖俑,是目前發現時代最早的生肖俑。可見,以生肖俑隨葬的習俗在唐代以前已出現,隋唐時期漸成體係,一直沿用到宋元。
十二生肖俑在墓葬中的放置,有嚴格的排列順序,置於墓室四角,東、南、西、北各3個,以鼠為始,以豬為終,按子南午北,順時針方向布置,旨在用它們輪流值班,守護墓主。
十二生肖俑隨葬習俗在中原地區和南方兩湖一帶曾盛行一時。南方兩湖一帶在隋代已出現較成體係的十二生肖俑,中原地區的十二生肖俑很可能是從南方傳入的。其源於南方是由於兩湖一帶屬楚文化的範疇,楚地巫風盛行,“信巫鬼,重淫祀”,神話傳說豐富,富有浪漫氣息,有神秘的巫文化色彩。
臨淄北朝崔氏墓出土的生肖俑,以動物原形的形式出現,完全是寫實的手法,代表了生肖俑的初始形態。隋代兩湖地區沿襲南朝的係統,已完全擺脫了之前的動物形象,流行身著寬衣博帶,拱手盤坐,懷抱或頭頂生肖的文官人物俑,並開始出現了獸首人身生肖俑。
初唐兩湖地區生肖俑以獸首人身拱手持笏板的官員形象為主,多為坐姿,也有部分站姿。俑身下方有方形或圓形底座。盛唐以後,基本以帶有底座的獸首人身站姿生肖俑為固定模式。
二、屬相與曆法
中國曆史上通常使用的紀年法有三種:
(1)幹支紀年。幹支是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以十幹與十二支循環相配,可配成六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曆,60年後周而複始。
(2)帝號紀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曆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諡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3)年號紀年。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製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人類最初並沒有時間概念,但是一旦組成了社會、家庭,就需要有統一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而發現最早、也最容易統一認識的就是“日”。因為與人類生活關係密切的太陽是人們最早關注的對象,太陽的出沒所顯示出的晝夜交替又是有規律地進行的。用什麼來紀日?如何紀日?史料與神話傳說給我們提供了線索,《山海經》中即記載著一些相關的神話故事。
古人想象在東南海之外的一個荒島上有個羲和國,主人是遠古帝俊(即帝嚳)的妻子羲和。她生了10個太陽,並常常帶著孩子們在湯穀中洗澡。島上有棵扶桑樹,10個太陽輪流升到樹梢上值日,1個太陽當值,其餘的9個太陽便在樹枝下麵休息。又說西方的荒原中有帝俊的另一個妻子常羲,她生了12個月亮。神話將史料進行加工融化了進去。羲氏、和氏是堯時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常羲即古史所載的常儀,常儀是黃帝時占月的官。神話把掌管日、月的官想象成太陽、月亮的母親,也是有道理的。太陽輪流值勤一周期是十,叫旬;月亮當值是一月(因為月的圓缺,一個月才是一個周期),12個月輪流一次為一年,為了區分它們的名稱,就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字給10個太陽命名,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為12個月亮命名。僅僅用10個數紀日,人們還嫌不夠用,於是又采用幹支相配的方法。十幹與十二支相配成六十甲子,擴大了紀日的周期,在上古尚無係統曆法的情況下,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