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環境對命運的影響
法國啟蒙教育家盧梭曾說過:“人應該生而自由,但卻處處受縛。”
可見,自由與束縛之間的矛盾,是難以調和的。每個人所降生的環境,對他的生活、事業發展機遇等多方麵都會有影響。經濟條件好並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對待小孩的方式,與居住在貧民窟家庭的孩子,肯定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人在幼年時期對於這個世界給予它們的機會是毫不知情的,在他們的幼年時期,他們以為他們四周的生活環境是生而如此,是穩定、是合理的。小孩不會有意識地去觀察他們的社會關係,其實,正是這種關係正在深深影響他們日後的生活和工作。
就生活環境與人的未來成長的關係問題,美國一家調研機構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調查的對象主要是十四歲至十六歲的學童。從未來從事什麼事業這一項調查中發現:出身於工人階級的學生在問及他們對未來的事業需求是什麼時,他們的回答是“找一份好的工作”,甚至有些人的回答是“我想當店員”、“我喜歡靠雙手做工”。對於這些學生的擇業選擇,他們的老師有更為精練的解釋,那就是這些學生應該把工作看成是學校的一種延伸,因為他們希望在畢業以後找到工作,並憑借工作來掙錢。他們大多數沒有什麼追求進步的意識,他們的意識僅僅是離開學校,能夠找碗飯吃就行,僅此而已。然而在調查、研究的過程中,當問及出身於中產階級的學生們時,他們的回答卻是“拓展自己的事業”。
正是因為這樣,在美國,社會學家劃定人的階層時,常常先問這個人的職業。小孩依據父親的職業分類,妻子則依據丈夫的職業分類。數十年來,社會學家已認識到職業和社會階層的密切關係,雖然彼此的界限不十分清晰,相互的適應也不盡完善,但事業的發展確實是這種結果。
在美國的此項調查,表明了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對他的未來的人生、事業等方麵會產生幾個方麵的影響。
第一、屬於某一社會階層,必然會產生某種心態。進行這項調查的社會學家曾調查過一位叫理查德的人,理查德說:“我念書的時候,每個孩子都盼望將來能當軍官、醫生、律師、會計等這類收入頗豐的職業,我們覺得那些都是成人應當要做的事。”
理查德是一位出身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這是他對未來工作和事業的心態。而另一位出身於工人家庭的孩子哈瑞的心態則是:“我以前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沒有真正想過事業不事業,每個學生隻對找個飯碗或找張飯票有興趣。”
有意思的是,屬於某一特殊階層的人,都有一種可以覺察的特征——譬如口音——這種特征足以影響別人,尤其是雇主。假如這一特征得到了雇主的認同或賞識,工作的機會就較容易獲得。
一個人的生活環境必然構成他對未來事業的心態,這是生活環境對於一個人生活和工作產生影響的心理前提。另一方麵,由於社會階層是比較封閉的一種形態,因為人往往隻喜歡和他們相似的那種人聚合,這也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比鄰環境隻會吸引某一個階層範圍內的人。同樣的,友誼形態也與社會階層相關,社交圈為某一類型的人提供機會,社會學家所稱的“生存機會”,多半是由社交圈子決定的。
同樣還是美國的那項調查,有一個接受調查者叫做凱瑟琳,她的家庭背景屬於上層階級,她說:“我的許多好機運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我認識某些人,而他們又認識某些人的緣故。我目前的工作起步很順利,因為我父親認識那裏的董事長。這不算是公平,如果我表現很差,他們早晚也會遣我走的,隻不過我比別人多了一些機會而已。”
二、社會階層容許變動
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和事業的影響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個人有良好的生活環境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沒有的話,是不是就應該自暴自棄,放棄積極進取的可能呢?
其實,階級階層並不是牢不可破。它不但有變動的可能,它還是可以對人重新進行組合和接納。並不是工人階級出身的人就永遠屬於個人階級,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這種現狀,使自己的人生獲得成功,進入中產階級的行列。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早已經是屢見不鮮。事實上,很多人就在往上爬,並且有很多人離開了他原來的階層,跨入了他們生命旅程過程中的新階段。
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原本屬於農民家庭的孩子,他們的生活質量和事業上的發展前景,都是無法和城市市民階層的人所能進行比擬的,但是正是社會階層容許變動,從而使得出身於農民家庭的孩子有了一個改變目前生活現狀的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升學來實現他們晉升入非農民階層的願望。
當然,升學並不是他們提升社會階層,改變生活現狀的唯一機會,尤其在當今這樣一個寬鬆的社會環境中,每一個的發展機會都很多,隻要努力爭取,艱苦奮鬥,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改善自己的生活境況並不是不切實際的事。但是,較為普遍發生的,仍是跨度不大的社會階層變化。比如下流社會階層向中產階級社會階層的變化,而很少有人能由下流社會階層直接向高層社會階層轉化。
無論是哪種跨度的社會階層的變化,除了具有特殊的技能而致使他的社會階層發生變化,絕大多數還是通過教育這一手段使自己的社會階層得以發生變化。
現實生活中,每看到一則招聘啟事,都會有學曆的要求。學曆和才能並不完全等同,但是在絕大多數人身上,學曆仍是一個人受教育程度的表象特征。
教育上的成功與社會階層的提升有著密切的關係。有人曾做過一次訪問,凡是已使社會階層超過他們父母所屬社會階層的人都覺得,教育是改變社會階層的主要方式,隻有流行音樂或財富拓展這一類專業不需要正規教育。一個父母為工人階級的大學生,差不多都免不了會轉入另一個社會階層:這個轉變和進入雖然要關閉一些門,但也為失業機會開放了另一片天地。
在這一次訪問中,有幾位被采訪對象生長於工人家庭,他們從十六歲時就開始做藍領工作,後來他們為了求取進步,二十多歲就開始預想未來失業發展的可能。他們由此發現,花部分時間再接受教育是一種必要的輔助,所以他們便利用晚上的時間去當地的技術學院讀書。
教育是一種工具,能夠幫助人們突顯於庸碌的同事之上。
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的社會,是一個崇尚競爭和自由發展的社會。競爭和發展,靠的是才能,才能從什麼地方來,答案很顯然,才能來自教育。現實生活中,用人單位拒絕未達到某一教育水準的人,這樣的事例早已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一個人在事業上的成功深受正規教育或專業訓練的影響,不過,有時候一個人的自我拓展和非正規的學習也非常重要,也能對他的事業成功取到不可或缺的作用。這是因為一個人的自我拓展和非正規的學習,同樣會發展他的才能。
目前擔任某文藝雜誌編輯的喬治先生,原本是數學係畢業的,他之所以能勝任這項和數學並無關係的工作,是因為他在學校曾編輯過學生報刊,畢業後,他在娛樂活動方麵的出色表現,給傳播界留下的印象要比他的數學學位深刻得多。
對於喬治在編輯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功,同樣是由於他所接受教育的緣故。教育包括廣義的和狹義的,廣義的教育包括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正規教育通常指學校教育,非正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則很多,比如自學。現在就有許多人由於種種原因,所接受的正規教育不能滿足個人的發展需要,通過自學,他的才能得以擴展,同樣滿足了個人的發展需要。
英國有位知名律師沃森,他專為工傷致殘人員打官司。他在事業上的成功,就是得益於自學。沃森接受正規教育的程度很低,後來參軍、退伍,退伍後他進了一家工廠,在這期間,他通過自學,獲得了律師資格證書。
沃森開辦了一家律師事務所,連續幾次為因工傷致殘的下層勞動者打贏得了官司。沃森在律師行業所取得的成功,並不是得益於他所接受的正規教育,而是得益於他的勤奮自學,得益於他所接受的非正規教育。
美國的一項調查表明,一個人所受的教育的的確確多方麵影響著他的事業。例如有些人擁有的技術已經過時,或者過於專業,結果因為市場對他們的專業才能需求日漸減少,他們在事業上的處境就較為不利了。
前不久失業的威爾,曾是一家工廠的製圖員,由於該廠引進了電腦設計設備,威爾的工作量便減少了一半,但是威爾聰明地用這段時間去學習,提升他的技巧,以便下一次有機會重新上崗就業。
其實,很少有人能了解教育好比是放射線,也有半衰期。但是,教育又不完全同於放射線,這是因為教育原有資格的價值衰退,完全取決於社會環境和技術發展程度。美國的一位電子專家曾說:“我的電子技術隻要過幾個月就會過時,而不是幾年,所以,跟上時代變成了我的主要任務。人一過四十歲,真的會不知道如何繼續當電子專家。”
這位電子專家道破了重要的一點,一個人即使通過教育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現狀和社會階層,但還是應該有危機感,應該不斷地接受繼續教育。最後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教育程度本身雖然不可或缺,但對投入大多數的事業而言,卻未盡然。用人單位對錄用者個人能做什麼比較感興趣,而不隻是注意他們所具備的教育程度,也就是他們的學曆感興趣。
一般來說,他們要找的人既是受過正規教育的人,又是具備某些沒有固定規範的個人發展潛力的人。所以,有幾位被訪問者曾談到自己的天性,認識自己的欲望,發揮自己所長的重要性。
三、人生的局限與無限
在“社會階層容許變動”中,我們談到了提升社會階層不可或缺的手段是接受教育。對於教育和擇業的關係,已經談及了很多。在這一節,我們再探討其它一些對於擇業構成局限的因素。
先談談性別因素。在現代社會,雖然男女平等的觀念已普遍為人所接受,但是不可否認,在擇業的束縛方麵,性別因素仍然在扮演著一個重要角色。
在工作上,明顯的性別因素還是存在的。例如國家鼓勵女性從事科研項目,但是在學校,女性多半還是避免研讀科學科目,隻願意在未來的事業上從事輔助角色。此外,有的女性為了養育小孩還會放棄自己的事業。因為這樣一些原因,女性所獲得的收入和地位,和男性比較起來,總是比較低的。
在此可以以一九八四年的英國為例,當時英國女性的年工資隻有男性的74%。
形成這種局麵的原因,是因為在傳統上,開創事業一直是男性為主。同樣是一份來自英國的數據說明了這一問題。一九八二年的英國女性就業人口隻占40%,而其中6%的人所做的不外乎文書、福利以及教育的工作。
對於女性和男性,他們的工作心態究竟怎樣了。在美國,曾有社會學家做過一項“立契蒙調查”,這項調查中被調查的女性對象對於事業有如下的看法:
女性比較不考慮“事業”,比較傾向於“找工作”。
女性缺少個人發展和自我的決斷才能,是她們獲得事業成功的基本障礙。
想對提高人類福祉做出更大的貢獻,即意味著女性需要準備減少自我的擴充,而去顧及別人的幸福。
因扮演家庭和工作角色而產生的問題不少,有時候,問題足以壓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