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1 / 3)

一、自我教導時的心理準備

健康是最重要的,擁有健康才能擁有一切!

健康,使人精力充沛,充滿活力。隻有健康才能長壽,長壽使你擁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支配,良好的身體素質使你有足夠的生理基礎適應繁重的工作,處理複雜的問題,而不必經常因身體不適而煩惱。這一點,人們一般都能明白,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忽視保護身體,所以明智的人應該反複提醒自己,身體健康是第一位的。

以往人們認為,所謂健康,就是沒有病症,即身體檢查找不到哪一部分有病態的證據。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逐漸認識到,人是一個身心的統一體,人的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身體疾病,而且應該是心理上同樣沒有不正常的現象。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對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即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精神健康和社會適應功能良好三個方麵。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就會受到自我意念的禍害,自己往往就變成了殺死自己的凶手。某國科學家用死刑犯進行了一項極為殘忍的實驗。首先,科學家向死刑犯說明“人若喪失了三分之一的血液就會死亡”,然後便蒙住犯人眼睛,割傷他的腕部,讓血液嘀噠嘀噠流入洗臉盆中。

然後,科學家暗示犯人:“你的血液漸漸減少了。”最後,科學家說:“快接近三分之一了。”科學家的話說完沒多久,死刑犯就死掉了。

其實,這隻是個陷阱。科學家並沒有割破犯人的手腕,隻是給他一點疼痛的感覺,讓他以為自己的手腕被割破並一直在流血,他聽到的嘀噠聲,其實隻是水滴聲而已。雖然如此,這個犯人因暗示的力量,過度恐慌而導致休克,然後死亡。

我們還可以舉出很多相似的例子。比如,一位患了不治之症的病人,因為拿到一份被醫生搞錯了的複疹書,以為自己的病“奇跡般地痊愈”了,不久他的病竟真的好了。還有一些人,本來沒病,隻是被醫生誤診為得了重病,從此便憂愁不堪,不久竟真的“病得”奄奄一息。

美國一家公司的總經理亞特·韓普森三十歲不到就幹上了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可謂是事業有成,有一次他到度假勝地亞斯本度假,正好趕上了當地的國際滑雪比賽,亞特做了看守員。比賽的過程中,看守員必須在冰天雪地裏呆好幾個小時,以確定參賽者是否由旗杆間通過。

第一天,亞特就發現,當一名看守員比參賽者更冷,好不容易最後一個參賽者通過,亞特便迫不急待地想回到溫暖的小屋裏去,他一個急躍,著地時雙腿無法承受重壓,使得他的一根腿骨碎裂,直到第二年他才可以再度滑雪。

當初亞特如果做了熱身運動,從體力的角度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從心理的角度來說,亞特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因為他當時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如果換成另外一個人,可能會像亞特那樣不會有這方麵的心理準備。

所以,當你閱讀了本書之後,你就應該有這樣一個收獲,那就是在麵臨一項新的事業需要你去做,而你對這一項事業是陌生的,你就應該多作思考,多防患於未然,多想多防患,總比不想不防患,或少想少防患要好。

所以說,正確地運用智謀,事前做好心理準備,其重要性就像運動前做熱身運動一樣,十分必要。

日本著名的舞蹈演員秋原小姐在正式跨上舞台表演前就作了必要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