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精英意識——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5)(2 / 3)

這時,“棒球選手”走了上來。“我想,我應該排在最前麵。我所賺的錢和搖滾歌星一樣多,而且,在每個秋季的晚上,我都在大量觀眾麵前比賽,從事健康活動,這對你們有莫大的好處。”

這時候,“醫生”走到排頭。“我應該排第一,因為在你們受傷或生病時,我負責替你們醫治,而且,我賺的錢也不少。”

“律師”走了上來。“我才是最好的,因為我能使你坐牢,或者使你不必坐牢,你們必須把所有的錢拿來付給我。”

“母親”走了上來。“我才是最好的,因為是我把你們所有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的。”

“嬰兒”也走了過來。“我應該排在第一位,因為我們所有的人都曾經是嬰兒,然後,我們才能成為母親,或成為任何人。”

最後剩下來的是“總經理”。擔任“總經理”的這位學生,似乎知道他不必和大家去爭名次。他說:“我希望根據自己的重要性來安排自己的位置。但我不希望像你們這樣爭搶,誰都想做王,我們應該手拉手,圍成一個互相欣賞的圓圈,站在大家麵前,不管他的外表長得如何,或者他所從事的是什麼工作。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和其他任何一位一樣具有相同的價值。”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喬治·赫華斯博士憑多年的研究告訴他的學生,一個人事業的成敗在於人品的優劣。“與同事真誠合作”是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而“言行孤僻,不善與人合作”排在失敗的九大要素之首。

這個實驗表明:在一個團隊中,每個人都應該按照自己的特長扮演適合的角色,而不是“不自量力”地去爭奪主角,即便你所擔任的角色不是十分重要,但隻要你積極對待並敢於付出你的熱情,你個人的價值就會因整體價值的實現而實現,你會覺得自己同樣重要。相反,隻懂得爭奪,而看不見集體看不清自己的人,隻能成為害群之馬。

在未來社會中,隻有能與人合作的人,才能獲得生存空間;隻有善於合作的人,才能贏得發展。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一個缺乏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人,其職業生涯、人際關係以及愛情婚姻都會出現嚴重問題和遭到失敗。

社交能力:靠什麼混哈佛

哈佛對學生的社交能力和溝通能力的要求始終不曾鬆懈,從白人世界時代到新精英階層的出現,橫亙幾百年間,莫不如此。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哈佛顯得那麼生機勃勃、青春洋溢。

有一部在美國非常紅的電影,叫《律政俏佳人》,電影中一個美麗的金發女孩,因為心上人在哈佛法學院上學,於是她也立誌要考上哈佛法學院。她除了參加必要的考試外,還錄製了一部錄像片,講述自己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覺得自己可以被錄取。姑娘穿著比基尼,在遊泳池裏錄了這盤錄像,哈佛的教師看到之後,大感意外,而那些年輕男教師的注意力也被大大轉移了,於是這個女生順利進入法學院。這個電影從某程種度上向我們揭示了哈佛大學錄取新生的一個標準:社會活動能力。在哈佛大學,假如還有誰隻顧埋頭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是不會順利畢業的,因為社會活動能力是哈佛評價其學生綜合能力的一項。

中國人出國留學,大多需要靠助學金資助,但隻有很幸運的人才可能一次性申請到四年的全額助學金,更多的人每年需要經過競爭才能拿到。那在哈佛申請助學金靠什麼呢?這是很多留學生每年必須麵臨的思考。下麵的這位同學在哈佛留學6年,看看他的經驗,你或許能得到一些啟示。

我進入哈佛大學第一年,隻拿到了9000美元的助學金資助,我自己還要補交1500美元的學費。我當時本著“先進去再說”的決策原則,開始了在哈佛教育學院的學業。但怎樣確保進一步申請助學金,一直是我的焦慮所在。

第一個學年過去,我申請了第二年度的助學金資助,但結果令我大失所望。學校助學金辦公室隻給了我5700美元的助學金,而年度學費卻漲到了11500美元。這意味著如果我不能獲得進一步資助,我將要支付5800美元的學費!我找到學校助學金辦公室的主管,詢問有無補加的可能。那主管堅定地告訴我絕無可能。

帶著極度焦慮,我找到了導師雷萬恩教授,請他幫我出謀劃策。他聽我講完,問:“你上學年的學習成績怎麼樣?”

“1個A,6個A-,1個B+。”我回答。

導師的嘴角露出了一絲笑容,麵帶慈祥地說:“很好,讓我想想辦法。”

過了兩個星期,我收到了大學文理研究生院的一封信,通知我教育學院提名我接受一項名為John Thayer的助學金。這項助學金隻授予那些學習出色且經濟困難的學生。我興衝衝地拿著這封信找到導師,他告訴我這是因為他將我的情況與院長格蘭姆(Graham)教授談了,院長說哈佛大學每年都有各種名義的助學金可供申請,她會想想辦法。

“這麼說,這個John Thayer的助學金是院長出麵聯絡的結果?”我問,心中充滿了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