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精英意識——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5)(1 / 3)

類似的課程類型在哈佛還有很多,比如討論課、輔導課、試驗課、個案研究、模擬法庭、項目研究、角色扮演等,這些課程大都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在小組中,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個人傾向,選擇角色和工作任務。每當一個作業布置下來的時候,大家都會各顯神通。有的可能會參加老師和助教的複習課,有的可能會去問學長,有的可能會幫其他人潤色語言,有的可能會幫其他人收集思路,大家電子郵件一發,約好一個時間,討論半個小時,基本上再難的作業也能完成了。最後再把各自的作業發給學習組的成員,大家互相討論、修改,最後定稿。學生們在分組討論與唇槍舌劍的同時,還要相互幫助、監督與交流,並以課堂分組演示的形式共同交流。哈佛大學通過這樣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便他們在走向無處不合作的社會以後,麵對各種各樣依靠個人無法完成的項目時具備高效的合作能力。

合作,是指社會互動中,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了達到互動各方都有某種益處的共同目標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種聯合行動。今天的世界已經不再需要以自我為中心的孤膽英雄,而是更需要懂得傾聽、溝通,善於合作的人。在哈佛更是如此。作為一個哈佛人,首先必須要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在哈佛,不僅是在課堂上老師們經常會布置團隊合作作業,而且還有很多學生必須參與到教授的研究中……另外,哈佛學生還有很多基於私人興趣而設立的研究項目,比如當年比爾·蓋茨與艾倫共同開發互聯網的項目,此類的工程必須經合作者之間的默契配合才能完成。此外,在很多大型集體活動中,哈佛一般都會形成一個完整的領導和執行團隊,其中每個人分工明確,相互之間必須有效協作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務。比如在《哈佛小子》中就有這樣一段描述:

有一次,一個表演團體排演話劇,缺一個跑龍套的角色,我欣然答應。話劇的題目叫《演不出的戲》。我的角色是這個劇團裏向演員提詞的工作人員。那次連演了快一個星期,每場戲收門票十美元。雖然演員都沒有報酬,不過看到每場觀眾都快坐滿了,所以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參加這樣的活動完全是因為好玩,不像參加學生組織、義務勞動什麼的還有豐富簡曆的目的。我學會了講話要氣沉丹田,用力講出來。我的台詞不多,不過從頭到尾,都要在場上,所以每場排練我必到。我非常喜歡那種團隊合作精神,所有人都很認真。這場獨幕戲是用對話撐起來的,缺了誰的一句話,戲都進行不下去。

哈佛小子的角色雖然不重要,但是他卻體會到了團體合作的樂趣。這就是合作的魅力所在。

一個人有了合作精神才能夠在團隊中人盡其才;人人都具備了合作精神,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才會高。處在一個整體大於部分之和與處於一個一盤散沙的集體中,個人的價值實現程度是大不一樣的。一位在哈佛醫學院實習的中國留學生這樣敘述她的實習見聞:

假如說高效率是美國手術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的話,那麼留給我最大感動的是那裏的團隊意識。隻要是大家為著共同目標工作,他們都稱為Team(團隊)。在病房裏,Team通常會由院醫、職業護師、Intern和學生組成;在手術室裏,Team的成員通常是台上護士、巡回護士、麻醉師、手術醫師和學生。當大家為了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成為一個Team,哪怕是一個臨時的team的時候,那種團結與和諧本身就產生了一種巨大的力量。而作為學生,除了團隊那種齊心協力工作精神吸引我之外,另外一種不被人忽視的歸屬感同樣令我感懷不已。每當你進入一個新的團隊,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永遠是自我介紹,之後每個人都把你當成是團隊裏的一分子,喊你的時候絕對不會說“同學……”。因為我名字的讀音對於美國人而言實在困難,以至於我隻能用一個非官方的英文名。但是當你的耳邊充斥的不再是“同學……”之聲時,那種感覺其實還是很美妙的。

在這樣的團隊中,每個人的生命都因為有了協調的合作而精彩。人是群體性的動物,盡管有一些工作可以依靠個人力量獨立完成,但是更多的時候一項工作需要更多的人通力合作。有一個實驗,希望我們能夠從中對如何才能有效合作獲得啟示。

8位學生,他們站到教室前麵來,8個人每人脖子上掛一塊紙板做成的“身份”卡,以顯示他們在生活中的假想身份。每張卡片的正麵寫上他們的身份:母親、嬰兒、太空人、總經理、搖滾歌星、棒球選手、醫生、律師。然後,要求這8個人把他們認為重要的身份按序排成一排。

結果,這個本來純粹為了好玩的遊戲,卻變成了“星球大戰”。這8個學生你推我擠,展開一場嚴肅的“身份爭奪”戰,個個都以為自己最重要。

“太空人”首先站到排頭。他說:“我應該排在最前麵,因為我去過的地方,你們其餘的人都沒有去過。此外,我也將為人類尋找另一處可居住的地方,因為地球現在太擁擠了!”

“搖滾歌星”走了上來,把“太空人”推擠到第二位。他說:“我早已到了‘外太空’,我賺的錢最多,我還可以把你買下來,擔任我私人噴射機的駕駛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