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兩年一度的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生總會競選活動拉開了帷幕。2月1日,朱成在哈佛研究生院新聞發布會上鄭重宣布參選。這一舉動立即在哈佛大學引起了轟動。因為哈佛建校370年來,能夠成為學生總會主席的外籍學生隻有三位,而亞洲學生則從未參加過主席的競選。
朱成1980年出生於浙江寧波,1997年考入北京大學,2001年4月被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以全額助學金錄取,成為當年該院在中國錄取的唯一一名應屆大學本科畢業生。一年後,即在2002年6月哈佛大學351名畢業生中,她是最年輕的教育碩士,也是少有的各科成績均獲A的學生。2002年9月,她被哈佛大學文理學院聘為全職教師。2003年9月,她再次獲得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全額助學金攻讀博士學位。2004年,她以高票當選哈佛教育研究生院學生會主席。但是2006年的這一次,朱成要競選的不是哈佛單個學院的學生會主席,而是所有哈佛研究生院的學生會主席。雖然哈佛的研究生院學生會總會主席位置不高,卻有著哈佛“總統”之稱。
在47名參加競選的人中,最有威脅的對手是三名美國博士生:哈恩、吉米克和隆德裏桑斯。前兩位分別是哲學研究生院、自然和生物研究生院的學生會主席,第三位則是基礎科學研究生院的高才生。
剛開始參加競選,朱成就領略到類似於美國總統競選時的爾虞我詐。2月20日,《哈佛周末評論報》發表文章認為,美國人並不排外,但是,美國人與生俱來的自信和對本土文化的認可,使得一個外國學生要取得這場競選的勝利,幾乎不可能。
朱成正在深思文章的用意時,幾位中國留學生來找她。他們對文章的用意表示憤慨,決定幫助朱成競選,讓外國學生領教一下中國人的厲害。
朱成為留學生朋友的熱情所感動,她鄭重地說出了自己的競選思路。她認為,如果在哈佛舉辦一個中國文化周,把中國文化的巨大感染力融入到競選活動中,一定會事半功倍。
大家一致同意朱成的想法,可是,資金從何而來?朱成說:“我競選,我出資。”原來,朱成在讀研究生階段,拿的都是最高助學金,而且她還是有著豐厚薪水的文理學院教師。朱成一向省吃儉用,當時已經有近30萬美元的存款了。
哈佛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個個才藝出眾,朱成很快就網羅了中國書畫、樂器、京劇、民歌、民間工藝等各方麵的高手。她購置了服裝、道具、樂器、布景,租賃了場地,從3月1日起,準備舉辦一個轟轟烈烈的中國文化周。
很快,一個由14人組成的歌舞團,開始在哈佛大學11個研究生院進行巡回演出。精美的舞台布景,穆桂英和花木蘭英姿颯爽的造型……他們的演出掀起了一陣陣熱潮。在當地華僑的全力支持下,中國文化周還進行了雜技、太極拳、氣功等專場表演。
一周下來,中國文化感動了哈佛。一個美國學生在哈佛《科學與時訊報》上發表文章說:“這次中國文化周所展現的燦爛的中國文明,給‘中國學生總是得A’的現象作出了最好的詮釋。通過這場豐富多彩的活動,我們看到中國學生不僅會讀書,而且也同樣具有超強的領導才能。”
水漲船高。隨著這波強勁的“中國熱”,朱成的名字一下子成為哈佛的熱點。一個事先並不被看好的中國女孩,真正向哈佛“總統”的寶座發起了衝擊。
麵對中國文化熱,競選對手們紛紛研究對策。3月20日,哈恩在哈佛電視台上宣布舉辦“哈恩披頭士樂隊係列演出”。吉米克也不甘落後,隨後舉辦了“吉米克競賽運動會”。
經過這一番較量,朱成和哈恩,吉米克的支持率不相上下。隆德裏桑斯按兵不動,他的支持率略低,但誰都相信隆德裏桑斯會出奇招。
進入4月份,競爭越來越激烈。4月21日,研究生院學生總會競選委員會在哈佛電視台第三頻道舉行了四位候選人的電視辯論。輪到朱成了,她用地道的美國英語講道:“在我小時候,媽媽就告訴我,她的最大願望就是讓我健康成長,成為對世界有影響的人。有一次,我生病一連發燒三天三夜,媽媽就抱了我三天三夜。我後來問媽媽,為什麼非得抱著我呢?媽媽哭著說,她害怕失去我。中國文化提倡孝敬父母,其實是提倡一種回報。此時中國已是淩晨,但媽媽沒有睡,因為,我在這裏講的每一句話,都正在由我的一個同學用手機同聲傳譯給媽媽!我要說:我競選學生會主席的最大個人動機是讓我的媽媽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