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觸鍵“怪”,可能是因為他在九尺之大的鋼琴上用了很多古鋼琴的觸鍵手法。另外一個“怪”是因為我們參照的版本不同,猛然聽到如古爾德這樣演奏巴赫,當然是很吃驚的。
古爾德是個與眾不同的鋼琴家。他的演奏極富個性,很難用語言來形容。他永遠以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來表現他的演奏風格。演奏時,他的坐姿很低,手臂自然下垂,完全憑手指的力量來演奏。他的手指非常靈活,手指的力量運用及控製能力的多樣性使得他的觸鍵非常敏感、富有彈性。即便在極快速的演奏中,每一個音符都是那樣的均勻、敏捷,晶瑩剔透。除了他精彩絕倫的演奏技巧外,他獨特的歌唱般的連奏給人以異乎尋常、無比喜悅的感受,他那全神貫注的情緒把聽眾都吸引到他的音樂世界裏,與他同呼吸、共感受。他的觸鍵、音色均反映出他深厚的功力非一般人可與之相比。他能使九尺的大鋼琴發出類似古鋼琴的很清脆、很有彈性的聲音。
歌唱性是古爾德的另一個特點。古典的巴赫絕非古板的巴赫,巴赫在當時是高超的即興演奏家,他極富有感情,並不是像我們如今所認為的那樣,隻是一個和聲對位、多重聲部的複調作曲家。有人認為巴赫的音樂很平淡、枯燥,其實這是一個錯覺,巴赫真正的音樂內涵是深刻的、美妙的,這就是古爾德終身不渝地偏愛巴赫作品的原因。古爾德的演奏,旋律線條尤為動人,各個聲部流暢明確。他以訓練有素的手指、均勻及獨立的能力,使各個音符,各個聲部有機而美妙地連接起來,使人感受到音樂內在的跳動和朝氣蓬勃的精神。
巴赫的作品除極少數之外,都沒有明確的速度標記和音色標記,都是演奏家根據主題的性格、動機及節奏去決定采取以何種速度、何種形式表現音樂。所以古爾德在演奏時,時快時慢。對於巴赫賦格作品的詮釋,古爾德保有對聲部的敏銳分析和對樂譜的徹底研究,對對位法的熱愛使他的演奏段落分明、節奏明確、音樂平衡。可以說,迄今為止沒有一位鋼琴家能像古爾德這樣精確地處理各個聲部之間的縱橫關係,如此得心應手、駕馭自然,而想象力又是那麼的豐富。他將歌唱性賦予了巴赫的作品,但其歌唱性又是千變萬化極其豐富的,所以他彈出來的古鋼琴聲音與幹巴巴的古鋼琴聲音是截然不同的。他把每一個聲部的奏法都運用得完全不一樣,加之樂譜留給他一個大得足以發揮他天才個性的空間。
作為鋼琴大師,古爾德隻有在麵對巴赫時,才仿佛真正回到他自己的王國。他錄製的曲目範圍很廣,當他一如既往地以個人的強烈風格和色彩去演釋貝多芬、莫紮特、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作品時,往往會引來褒貶不一的評價。隻有巴赫的鍵盤音樂,才能讓古爾德張開全部的“細胞”,去隨意地呼吸,徹底地發揮他的才智與激情。1982年,已經五十歲的大師突然提出要重錄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這使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負責人大為驚訝。因為在1955年,首次錄製的那個版本幾乎成為古爾德成就的裏程碑,重新錄製自然要冒很大的風險。但是,古爾德仍堅持己見:“我無法與當時錄製這張唱片的那個人的精神形成認同,就好像這張唱片是別人錄製的,與我無關。”
結果不言自明。這張古爾德生命中的最後一張正式唱片,與1955年的錄音同樣精妙絕倫,但風格卻截然不同。它好像在向世人證明,在演奏藝術中,天才固然重要,但對自我的不斷修煉和超越才是藝術的根本。
古爾德是一位獨特的,偉大的鋼琴家。盡管他有強烈的個性,但他決非任性,尤其是後期的演奏。他演奏的色彩變化和對音樂的嚴肅性都是極好的說明,他以他內心對音樂特有的敏銳和智慧,來表明他獨特的音樂風格。他為音樂界留下了非常寶貴的遺產,巴赫的偉大恰恰體現出演奏家的偉大和創造性的貢獻。所以,天才的作品需要天才來演奏,何怪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