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才難得不為怪(1 / 2)

天才難得不為怪

樂海博覽

作者:董海珠

但凡提及鋼琴大師格倫·古爾德(Glenn Gould,1932-1982),我們總會不由自主地與“怪傑”兩字聯係在一起。但倘若我們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在二十世紀湧現出的鋼琴家中,被冠以“怪傑”頭銜的其實不在少數,包括米凱蘭傑利、弗裏德裏希·古爾達、霍洛維茨等等。當然,其中當屬格倫·古爾德“怪”得奇特、“怪”得極端、“怪”得本真。

古爾德的“怪”體現在:其一,無論何種季節,即便是在炎熱的夏天,他也總要穿著一件厚外套,戴著圍巾和手套,演奏前雙手必須在熱水中浸泡二十分鍾;其二,演奏時獨特的姿態——時而閉目沉思,時而興奮狂喜,身軀前後左右不停地搖動,嘴也不停地始終跟著音樂旋律的起伏、節奏的躍動而哼唱,並時而用空著的左手來“指揮”右手。

不過,即便上述羅列了古爾德種種的“怪”,但也別忘了後麵的那個“傑”。唯有這個“傑”,才是古爾德在鋼琴演奏這塊藝術天地裏安身立命的真正價值所在。

格倫·古爾德是一位個性十足的鋼琴家,被認為是二十世紀後半葉一種權威的象征。他雖因演奏時奇特的模樣而聞名,但他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處理具有獨特性。聽他的演奏,你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源自本真的鮮明個性和獨特風格,那大幅度的情感起伏、極為敏銳的歌唱性音樂線條以及流暢圓潤的觸鍵技巧等都完美地體現在他匠心獨具的演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古爾德是用生命來演奏的,音樂就是他的呼吸。他演奏過很多作品,特別是彈奏近現代作曲家的作品,在演奏中表現出極富個性的想象力,變化多端,線條清晰,被人們稱為“鬼才”。

我們每每提到古爾德,就很自然地把他與J.S.巴赫聯係在一起。古爾德演釋的巴赫是在巴赫演奏史上極其特殊的現象。他將具有宗教情結的巴赫還原到音樂本身的巴赫;他將現代鋼琴演釋出古鋼琴的韻味,並從傳統鋼琴演奏的理念中迸發出新的可能性;他能讓一首原本並不出眾的樂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並賦予一種全新的解釋。而這一切做得又是那樣自然,那樣富有啟示性。

有了如此種種的“傑”,上述的一係列“怪”又算得了什麼呢?!

古爾德對巴赫的詮釋是全新的,是一個飛躍,他對待巴赫的音樂是很嚴謹的,突出了節奏,在聽覺上往往是很刺耳的。古爾德的演奏清新、獨特、自然,他運用不同的觸鍵和奏法,把巴赫的各聲部生動有趣地呈現出來,即使是很平淡的過渡句,在他的手中也變得美妙、扣人心弦。他使我們重新認識了巴赫。

鋼琴教育家海因裏希·涅高茲這樣寫道:“古爾德在演奏巴赫時,好像就是托馬斯教堂樂長(巴赫生前擔任過的職務)的一個學生。他跟巴赫一起,在教堂的餐廳裏進餐,而且當巴赫為教徒們演奏時,他在為風琴打氣……音樂好像從他演奏中說出來一樣。”因此,人們把古爾德詮釋的巴赫視為巴赫演奏史上一種非常特殊的現象。

然而,就在古爾德的演奏生涯如日中天之時,他突然宣布退出舞台,並拒絕所有音樂會的邀請,令樂迷們感到意外與不解,這招來了“古怪”“極端”“輕率”等非議。其實,不少鋼琴大師在其演奏生涯中都有過隱退的記錄,隻是沒有人像古爾德那樣決絕,那樣義無反顧。

大家都認為古爾德很怪異,但怪異於他而言並非貶義。從教學的規範去衡量他是不合適的,我們隻能從欣賞的角度去認識他,因為他對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個性是無法被模仿的,若從教學規範講,得出的結論可能就是一個“怪”字了。古爾德很能貼近觀眾,人們深深地被他的音樂所吸引,他的演奏如歌唱一般,有呼吸、有句子、有起伏、有情感,具有魅力,又是如此的自然。這種“怪的自然”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所以說他是一位天才。

所謂與眾不同,就是因為有一個“眾”的背景存在。我相信世界上可以出現第二個阿什肯納奇,但不會有第二個古爾德或霍洛維茨。從演奏方法上來看,古爾德的觸鍵之獨特自不必說,起碼坐得像他這麼低的,還是獨一個。古爾德已達到一種出神入化的自由境界,這種自然中包含著他對每個音的靜心思考與安排。有些鋼琴家演奏的曲目可能相當廣泛,但缺乏個性,就是前麵所說的“眾”字;但古爾德的光彩是卓爾不群的,他對各個聲部的處理都是經過嚴密思考的,如流水般自然,不落斧鑿痕跡,這就是天才所為。我們從古爾德的錄像中可以看到,他常邊彈邊唱,間或站起來思索一下,再回到琴旁彈奏。他的認真、細致和投入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