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鍾聲出寒山,經典傳千年(1 / 3)

時間:2009年5月23日

地點: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

活動:全國首屆“詩意語文”實踐策略高級研討會

一、啟:鍾聲出寒山

師:當代詩人陳小奇寫過一首歌,歌名叫《濤聲依舊》。聽過這首歌嗎?

生:(自由應答)聽過。

師:好聽嗎?

生:(自由應答)好聽。

師:都喜歡聽是吧?

生:(自由應答)是的。

師:王老師也喜歡。其實這首歌十多年前非常流行,我估計你們的爸爸媽媽也喜歡。這首歌不但曲譜得好,而且詞也寫得相當不錯。我選了其中的兩句——

(大屏幕出示:留連的鍾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陳小奇《濤聲依舊》)

師: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歌詞)

師:讀得真好!我們一起來讀——

生:(齊讀歌詞)

師:大家注意看,歌詞中有一個詞叫“無眠”,誰知道“無眠”的意思?

生1:說得通俗一點“無眠”就是睡不著覺。就是難以入睡。或者說是因為思想上的一種愁而睡不著覺。

師:說得好!既有通俗一點的說法——“睡不著”,又有文雅一點的說法——“因為思想上愁而無法入眠”,這叫雅俗共賞啊f既然他說到雅了,我倒有個建議,看你們能不能給“無眠”找個近義詞。比方說——

生2:愁眠。

師:好的。活學活用。

生3:難眠。

師:好極了。

生4:失眠。

生5:不眠。

師:看來咱們的詞彙量很豐富。無眠,就是“失眠”,就是“難眠”,就是“不眠”,就是“未眠”,用大白話來說。就是睡不著覺啊!想一想,一個人睡不著覺的滋味。也許你們有過,也許現在還不曾體會,但是,慢慢地長大了,這種感覺一定能體會到的。我們揣摩著這種滋味再來讀一讀這兩句歌詞。

生:(齊讀歌詞)

師:那麼,是誰在敲打著我的無眠呢?

生:留連的鍾聲。

師:是鍾聲,是留連的鍾聲在敲打我的無眠。於是。我們就會想:這是從哪裏傳來的鍾聲呢?

(大屏幕出示: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

師: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在自己的一首詩中,就寫到過這樣的鍾聲。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

師:真好,讀出古詩特有的節奏和味道來了。你聽聽,這是哪裏的鍾聲呢?

生1:寒山寺的。

師:你怎麼知道是寒山寺的鍾聲?這兩句詩什麼地方向你傳遞著這樣的信息?

生1:因為詩句中“半夜鍾”前麵兩個字是“寒山”,所以我認為是寒山寺。

師:好的,找到一處依據了,誰找到第二處了?

生2:我是從詩的題目《夜雨題寒山寺》上看出來的。

師:很顯然,這裏的鍾聲就是——

生:(齊答)寒山寺的鍾聲。

師:詩人在詩中說,為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他夢啊想啊、盼啊望啊,一等就等了多少年?

生:十年。

師:十年可不短,一個人能有幾個十年?整整十年。可見這鍾聲的魅力之大!這寒山寺的鍾聲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魅力呢?

(大屏幕出示: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鍾聲。——【明】高啟《泊楓橋》)

師:其實,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在他自己的一首詩中也寫到過這樣的鍾聲。誰來讀一讀?

生:(朗讀詩句)

師:知道這是哪裏的鍾聲嗎?

生:我覺得這也是寒山寺的鍾聲。

師:依據何來?

生:因為詩題是《泊楓橋》。我查過資料,知道寒山寺就在楓橋這個地方,又名楓橋寺。

師:好極了。沒錯,寒山寺就在楓橋的邊上。楓橋的邊上就有寒山寺。所以寒山寺又叫楓橋寺,楓橋寺又叫寒山寺。高啟所寫的也是寒山寺的鍾聲。然而,問題又來了,詩人卻說:他每次經過楓橋,每次聽到寒山寺的夜半鍾聲,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個人,誰?

生:張繼。

師:張繼何許人也?

(大屏幕出示: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宋】陸遊《宿楓橋》)

師:還有比這更早的。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遊也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來,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詩句)

師:從詩中看,七年前陸遊到過哪兒?聽到過什麼?

生1:陸遊當時去過楓橋,聽到了寒山寺的鍾聲。

師:那是在幾年以前?

生1:七年。

師:沒錯,七年以前,陸遊到過楓橋寺,聽到了寒山寺的鍾聲。七年之後,詩人陸遊又到了哪兒?又聽到了什麼?

生2:七年之後,他又到了楓橋寺,依然聽到了夜半鍾聲。

師:是的。時間一晃就是七年。人在變,心情在變,但是聽寒山寺的夜半鍾聲的那份感覺卻依然如故。假如不是“七年”,而是“十年”,詩人會怎樣說呢?十年不到楓橋寺——

生l:(朗讀)十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師:十年不變是鍾聲啊!如果不是“十年”,我們把時間繼續往前推。百年不到楓橋寺——

生2:(朗讀)百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師:我們把時間繼續往前推,千年不到楓橋寺——

生:(齊誦)客枕依然半夜鍾。

師:你看,十年不變是鍾聲,百年不變是鍾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鍾聲。讓我們回過頭來看——

在陳小奇的筆下,有鍾聲——

生:(齊讀陳小奇的歌詞)

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的筆下有鍾聲——

生:(齊讀王士禎的詩句)

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詩人高啟的筆下也有鍾聲——

生:(齊讀高啟的詩句)

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遊的筆下也有這樣的鍾聲——

生:(齊讀陸遊的詩句)

師:問題來了!什麼問題?

生:(有的靜靜思考,有的欲發言)

師:個別同學已經迫不及待,有人還在靜靜思考。聽聽,你們都想到了什麼問題?

生l:明朝的高啟為什麼每次經過寒山寺,聽到寒山寺的鍾聲都要想起張繼這個人?

師:其實。不光是高啟這樣想,所有寫寒山寺鍾聲的詩人都會這樣想。這的確是一個問題。

生2:這幾首詩裏為什麼都提到了寒山寺的夜半鍾聲?

師:怪啊!你看,擱著那麼多的景物、景色不寫,偏偏寫寒山寺的鍾聲,而且偏偏要寫夜半鍾聲!不是早上的鍾聲。也不是黃昏的鍾聲。這又是為什麼?

生3:“十年”、“幾度”、“七年”這些字眼都告訴我們寒山寺的鍾聲是很古老的。我的問題是寒山寺的鍾聲為什麼這樣古老,這樣令人懷念?

師:這鍾聲十年也罷、百年也罷、千年也罷,偏偏就是能吸引那麼多的詩人。一代又一代。這鍾聲怎麼會有那麼大的魅力呢?

二、承:愁懷無處釋

師:其實。你們想過的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

師:請大家打開課文,自由朗讀《楓橋夜泊》,反複讀,一直到把這首詩讀清爽了、讀順口了為止。

生:(自由反複朗讀)

師:不用聽,隻是看,我就特別感動,你們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兩個字“投入”。真好!讀書要的就是這種狀態!誰來讀一讀這首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