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富同學思維,擁有經濟學思考方式(2)(2 / 3)

從此,他開始幸運無法擋的人生。

第一份工作,他選擇了當時所有畢業生最向往的公司——IBM,半年後,接受惠普公司(HP)挖角,幸運的不隻這些,他接下來的工作履曆如下:工作於飛碟唱片公司,不到三十歲就空降到東元公司接受經理職位,緊接著加入微軟的行列成了信息業的王子。

幸運沒有因此結束,他後來陸續成立工作室,成為專職作家,三十三歲已經擺脫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專心做個很忙碌的“退休人”,不用擔心老板眼色,不用害怕客戶拒絕,隻專心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他是吳若權,一個讓人敬佩的企劃顧問前輩、一個才華洋溢的作家、一個人人稱羨的“多職人”。

為什麼全世界的好運都發生在他身上?為什麼別人和他一樣努力,卻不見得有跟他一樣的成就?他到底做了什麼?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一次訪談解開了此謎——他不隻努力,他是比別人更懂得善用所長,更講究效率的工作方法,更注重有效率的努力。

原來,那三十三家企業,他不是隨機挑選,而是從一流財經雜誌中一間一間地挑選出來,每一家都是自己認為有發展前景的,每一家都是同自己興趣才能較符合的,都是比較容易“看對眼”的企業。

原來,當時那三十三份簡曆,每一份都是手工精製,超過三十頁的詳盡內容,甚至還在一開始附上索引,貼心讓麵試官參照,親筆畫上精美插圖,讓簡曆顯得莊重又輕鬆,根據不同公司屬性,簡曆調性也不盡相同,麵試官見到如此清晰用心的簡曆,當然被打動。

後來所有的工作經曆,都跟他擅長的專業有關,他不輕易轉換到全然不同的產業,因此,每一次的職場轉換,對他而言隻是經驗的增加,能力的提升,並不需要歸零重來。

窮同學雖然很努力,但在時運不濟時,不妨思考一下,除了努力,自己的效率在哪裏。效率和成效,是密切相連的。美國的質量管理大師愛德華·戴明曾說:“盡全力做好事是不夠的,你必須知道該做什麼,再去盡全力做好”,無頭蒼蠅式的努力,隻是白費功夫,累得人仰馬翻,得不到同等報酬。

網絡上曾經風紅一時的文章《年薪十萬的乞丐》教你關於運用知識與效率的經濟學思維:

“在深圳,一般一個乞丐每月能討個千兒八百。運氣好時的大概兩千多點。全深圳十萬個乞丐,大概隻有十個乞丐,每月能討到一萬以上。我就是這萬裏挑一中的一個。而且很穩定,基本不會有很大的波動。”一位職業乞丐淡淡地說出這樣的事實:“做乞丐,光是努力乞討是沒用的,也要用科學的方法,需要講究知識,還有效率!”

這位乞丐頭發很亂、衣服很破、手很瘦,但都不髒,與其他乞丐很不同。他說:“我懂得SWOT分析,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對於我的競爭對手,我的優勢是我不令人反感。我做過精確的計算。這裏每天人流上萬,窮人多,有錢人更多。理論上講,我若是每天向每人討1塊錢,那我每月就能掙30萬。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給,而且每天也討不了這麼多人。所以,我得分析,哪些是目標客戶,哪些是潛在客戶。”他潤潤嗓子繼續說,“在華強北區域,我的目標客戶是總人流量的3成,成功幾率70%。潛在客戶占2成,成功幾率50%;剩下5成,我選擇放棄,因為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在他們身上碰運氣。”

“乞討前,首先,確立目標客戶。年輕的先生,有經濟基礎,出手大方。還有情侶,常為了在異性麵前不丟麵子也會大方施舍。其次,把獨自一人的漂亮女孩看作潛在客戶,因為她們害怕糾纏,所以多數會花錢免災。這兩類群體,年齡都控製在20~30歲。年齡太小,沒什麼經濟基礎;年齡太大,可能已結婚,財政大權掌握在老公手中。這類人,根本沒戲,恨不得反過來找我要錢。”

“我每天工作8小時,上午11點到晚上7點,周末照常上班。我每天乞討1次的時間大概為5秒鍾,扣除來回走動和搜索目標的時間,大概1分鍾乞討1次得1塊錢,8個小時就是480塊,再乘以成功幾率60%[(70%+50%)÷2],每天大約得到300塊。”

“如果乞討不成,我決不死纏濫打,千萬不能黏著客戶滿街跑。與其將有限的時間浪費在無施舍欲望的客戶身上,不如轉而尋找下一個目標。”

“乞討要講究效率與方法,天天躺在天橋上,怎麼能討到錢?走天橋的都是行色匆匆的路人,誰沒事走天橋玩,爬上爬下的多累。講究效率才是最重要的,比如有一次,一人給我50塊錢,讓我替他在樓下喊‘××,我想你’,喊100聲。我一算計,喊一聲得花5秒鍾,跟我乞討一次花費的時間相當,所得的酬勞才5毛錢,這種賺錢方法太沒效率了,我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