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通往精英之路的品位提升(4)(1 / 3)

8.把思考過程落在紙上

用一疊活頁紙(或者一個筆記本,最好用活頁紙,這樣你不會因為要保持紙頁的整潔和相互間的組織性而感到約束)。寫下思考中你的大腦裏冒出的一切:隨意的詞語、短語、主意、想法……有時,你也許會想要把一些元素圈在一起或在它們之間畫線,來將不同的主意聯係在一起。當靈感閃現時,一定要跟住它。這時如果你突然想到了另一個主意,先把它簡略的記在同一張紙或另一張空白的紙上。

做個有涵養的精英

職場精英需要做一個有涵養的文明人,在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傳統的文明大國裏,應該不需要討論就能夠達成共識。可是,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涵養的文明人呢?

提出這個問題,讓人想起了龍應台的論述,曾有人要求他簡單扼要地說出“文化是什麼”。

龍應台的回答樸實得出乎人們意料——文化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中。比如: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樹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一隻滿身是癬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憐憫地避開,還是一腳踢過去?電梯門打開,他是謙遜地讓人,還是霸道地把別人擠開?一個盲人和他並肩路口,綠燈亮了,他會攙那盲者一把嗎?他尊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嗎?他對家裏的保姆和工人以禮相待嗎?

龍應台回答的是“什麼是文化”,這正是談到了一個人的涵養問題。

涵養,其實就是一種文化修養,一種文明禮儀。這種修養和禮儀體現在一個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之間,體現在一個人的一顰一笑之中,體現在一個人的整體氣質裏麵。說一個人有涵養,並非單純說他有知識。因為念書多的人並不見得真有涵養,不識字的人不見得不懂教養。比如,參加某項活動當大家都在等你的時候,你毫無愧色地遲到;課堂上老師講課時,學生毫無顧忌地跟老師比賽音量;在應該安靜的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引來側目而毫不自知;夜深人靜時在家屬區的樓下大聲喧嘩……類似的不文明現象在號稱文明的都市裏並不鮮見。而相反的,在大字不識一籮筐的農夫家裏,也有城裏不為所知的“禮數”。

那些鄉下的老奶奶往往有一堆要求晚輩的規距:什麼在長輩麵前不能翹腿、不能晃腳、不能頂嘴,大人沒吃飯小孩不能搶先端碗,給老人接遞東西必須用雙手,對客人要以禮相待,哪怕他是上門的乞丐等等,規距真是多得數也數不清。很多人都嫌奶奶嘮叨,可細細思考,深受孔孟之道影響的中國人不就是祖祖輩輩都在這樣教育後代嗎?隻是過去的許多“禮數”在改革開放後被西化了的都市人丟棄了,隻有在偏遠的鄉村才可覓那遠古的遺風。

在那些鄉村老人們的眼裏,寧可舍棄財物,也絕不能丟了“禮數”。他們也許一生都不知道孔子所謂“爾愛其羊,吾愛其禮”為何意,但是他們舉手投足之間,無處不體現“禮”。這種“禮數”,說白了就是一種對自己和對他人的尊重,是做人的基本涵養。這些“禮數”經過祖輩父輩的代代相傳,經過家家戶戶的耳濡目染,便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人們的價值觀,這大約就是龍應台所講的文化。

其實,講“禮數”也好,講“涵養”、講“文化”也罷,最終都體現的是一個教養問題,就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形成的習慣——懂得尊重自己的習慣,懂得尊重別人的習慣,懂得尊重自然的習慣——有好習慣就是“有教養”,有“涵養”,沒有好習慣就是“沒教養”,“沒涵養”。

精英離不開高貴

精英都應該有一種高貴的氣質,在一大堆人中,能夠一眼就讓人覺得卓爾不群。俗話說“三年可以造就一個富翁,三代造就不了一個貴族”,造就一個貴族為什麼那麼難?就其本質約略言之,我們可以對“貴族”做個基本定義:“高貴精神氣質的物質與人格承載者”。

僅有“物質”,黃金鑽石、豪車大屋,有時映襯的恰恰是靈魂的醜陋與低俗;僅有“人格”,在冷酷而強大的現實麵前,又難免蒼白無力、顧影自憐。“物質”與“人格”都有了,它們承載的“高貴的精神氣質”指的是什麼?主要有四個主題詞:純粹,真誠,強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