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知識君臨一切的經濟時代,沒有什麼比知識更重要的了。在工業經濟時代,先是土地、礦產、石油等自然資源以及廠房、設備、勞動力等成為賺取利潤的主要源泉;然後是資金成為企業的生命線:誰有了錢,誰就可以賺更多的錢,誰就可以仗著財大氣粗,吃掉弱小的競爭者而取得某行業的壟斷地位。但是現在,情況完全變了!威力空前、無可逃避的曆史力量正改變著現實:其中有描述微處理器性能迅速革新的穆爾法則;有說電腦網絡的價值等於節點數目平方的梅特卡夫法則;有說矽穀的數字腦袋,一有可笑的念頭冒出,便會迅速傳播開來並會影響全世界企業界的蓋茨文化霸權法則。
梅隆、卡內基、洛克菲勒等這些實業界巨子,都是全世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如今他們已被比爾·蓋茨、保羅·艾倫和拉裏·埃利森等知識巨富所取代。在老式的工業經濟時代,財富的積累需要幾代人的持續努力;而隨著知識型經濟的出現,一些有遠見、有實力的工程師以及精通市場營銷的人卻可以在10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積聚起令人咋舌的巨額財富……最新資料表明,微軟的市值已達到2000億美元,遠遠超過通用汽車公司;後者的市場價值才隻有400億美元(這個世界最大公司所擁有的廠房、機器設備、工人數量數百倍於微軟!)。
這一切都表明,信息和知識正在成為企業的頭號競爭利器。21世紀的企業將在人才和信息——而非自然資源、機器設備乃至資金方麵展開空前激烈的競爭。在這個新時代,知識和知識產品成為財富的主要源泉,也是物質資料轉變成價值的主要決定因素。“知識”成了我們“買”和“賣”的主要元素。職場精英擁有的就是知識這一空前利器。
但是,知識不等於資本,擁有知識也不一定能給你帶來財富。對於創業精英而言,他的所有知識都要能夠在市場交換中獲益,能夠成為知本。知識本身不會引來財富,除非加以組織,並以實際的行動計劃精心引導,才能達成累聚財富的確切目標。“知識就是力量”,對於創業來說知識隻不過是“潛在的”力量而已。隻有經過“資本運動”,人們才能將知識轉變為創業的知本。
知識資本是能夠用來創造財富的一切智慧素材——包括科學知識、信息、知識產權、經驗等;也包括消息、建議、聊天、交流、看電影和電視等。這裏有兩點是精英應該特別注意的。一個企業的“知識”和我們一般所謂的“知識”應該是有所不同的。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一個人很有“知識”時,可能是說他擁有很多“死”的知識,比如說魯迅筆下的孔乙己知道茴香豆“茴”字的多種寫法,但這種“知識”於他可能是一無用處的(孔乙己最後被餓死了)。
一個精英應該具有的知識,或者說一個精英應該追求的知識應該是一種“活”的知識,或者說是一種“效益”的知識,知識不能產生效益,就不能成為知本。
在打工中實現三大積累
精英創業不同於大學生創業,更不同於改革初期的下海創業。大學生創業有知識、有勇氣、無經驗,改革初期的創業者無知識、有勇氣、無經驗。精英創業則要求既要有知識,也要有勇氣,還要求有經驗。他們在打工中實現了知識與經驗的兩大積累,更在打工中積累了對創業成功有著重要影響的人脈,清楚了創業之路的許多障礙。
一、在打工中實現原始經驗的積累
一個人,若想從白領而老板,說難不難,說易不易。說難不難是指,年輕、知性的白領們,賺錢能力特強。因此,隻要狠下心來,積攢財富的能力也特強。
說易不易是指,要想加快資本原始積累的步伐,那就得拚命工作,拚命賺錢。而消費,則對不起,該壓縮的得壓縮,該節儉的得節儉,即使是有時讓人有一點點兒痛苦,那也得忍耐。當然,我們講的這種壓縮,這種節儉,這種痛苦,並不是要求我們的白領朋友們,勒緊褲帶度日,一天省下一餐來“減肥”。而是要求那些有誌於創業的白領朋友們,暫時放棄一下名牌,暫時告別一下高消費場所,暫時回避一下別墅和私家小轎車,暫時回到城市小市民的生活消費水準之中來。當用的錢,照用不誤。而那些追求感官享受,追求超人一等、鶴立雞群的消費,則應打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