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通往精英之路的白領創業(5)(2 / 2)

咱是精英,再找個求才的東家,年收入保證個一、二十萬。養家糊口還是不愁的,何苦如此呢?

堅持力差,緣於可選項多和耐誘惑力弱。

“職場精英”創業之夢最後囚於“精英”職場之盛名,徹底魂斷藍橋!

精英的創業精神

在今天的中國,創業的方式有3種。第一種方式,通過風險投資。需要有一個好的方案,引進風險投資,能夠完成原始積累,實現創業。第二種方式,做傳統產業。大部分是在跨國公司或者是在一個大公司裏,積累了多年的經驗,對這個行業比較了解,也積累了很多社會的關係和商業的資源,這個時候跳出來創業容易成功。如,一部分人從公司出來,大家集資搞創業;或者外麵有特別因素的時候,有一個企業家願意投資,可能吸引有經驗的人到這裏創業,這種形式比較普遍。第三種方式就是有一個很好的方案,利用有限責任公司、股份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等方式,然後籌措資本,尋找股東,然後通過股東能夠獲得經營權,利用獲得的經營權做一些選擇性的創業。

創業者所具備的創業睿智是基於對現實社會環境、經濟環境的充分分析。當今社會的中國有3個很重要的特質,對創業者或是企業管理者都非常重要。當前我國社會有3個特質,第一,經濟處於轉型期,國企占據絕對地位,但改革正進一步深化;第二,經濟高速增長,但城鄉差別、東西差別大;第三,空前激烈,外國大公司開始入駐中國市場。

在這個背景下,精英的創業精神首先就要求能創新。在當前中國,創新就是率先模仿。想創業,首先要懂得創新,一個模仿大師,同時也是一個創新大師。一條理想的創新道路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風險最小。創新具有一定的冒險性,這是肯定的,但是模仿加本土化的創新,風險的係數就會大大降低。當發現有了一個成熟的市場,看到了這個行業在這個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時候就可以把成功的市場運作模式拿來,看起來是創新,實際上是模仿。比如,宅急送1994年年初開始創業,因為當年在日本有一個模式就是“宅急店”,日本的大街小巷都布滿了“宅急店”。中國宅急送首先模仿了日本的“宅急店”,這是一個率先的模仿,在模仿基礎上,結合中國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又做了一些本土化的創新。當年的宅急送隻是7個人、3輛車,走到今天1.5億資產,1500輛汽車,7000個職工,成為中國快運業民間的第一塊品牌。

實際意義上的創新是解決本土化問題,因為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曆史、所處的經濟環境和體製跟國外往往是不一樣的,真正想把它改造過來是需要很多條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用計劃經濟的餘溫搶占市場經濟的灘頭。回頭來看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有這樣一種做企業的方式,創業者依靠在政府獲得很多人脈關係,“下海”後做成自己的企業。當年陳東升做拍賣公司拿到了中國第一張拍賣執照,做保險公司拿到了第一批保險執照,有這樣的資源就理所當然該成功。所謂計劃經濟餘溫是什麼意思?計劃經濟就是用人脈關係拿到的資源走市場的道路,而且越走越寬闊。但走這樣的路子要謹慎,有的人受官本位思想影響很大,靠市場賺點錢,最後想靠到官上,但是靠垮了,得不償失。所以用計劃經濟的餘溫搶占市場經濟的灘頭,這是個很好的機遇,但是需要有特殊的資本,有了資本還得有頭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的事情。

信奉專業化的思想。企業一定要走專業化的道路,走市場化的道路。現代社會多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尤其是經濟領域的多元化發展。企業要看到多元化的趨勢,但更要加強自己的專業化水平。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即便是多元化經營的企業,也該在其專屬領域強調專業化發展,否則很容易形成“半瓶油”的尷尬處境,企業也會好景不長。

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點一點地做。知識分子創業,容易好高騖遠,不能放下身份,不願意一點點做事情。剛開始往往是大了做不了,小的不願意做,實際上就是創業者控製不了企業。不熟悉的業務一定不敢拍板,不敢拍板就證明決策權受到了挑戰。很多人認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當老板就管大事,為什麼還要去管理小的事情?但是,CEO就是親曆親為,而且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點一點的去做。往往成功者就是既有遠大的理想,同時操作能力又特別強,操作能力不強的老板是不存在的,這種老板也不會被人看好,甚至會被淘汰。因為老板的部下把事情都做好了,就會自己做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