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幹將莫邪(1 / 1)

此篇選自《搜神記》卷十一。《搜神記》是東晉幹寶所撰的誌怪小說集。二十卷,原書已佚,今天的傳本是由後人綴輯而成的。整理本以今人汪紹楹校注本為佳。《搜神記》又稱《搜神錄》、《搜神異記》、《搜神傳記》等。收錄故事四百五十四條,所記皆神怪靈異。其思想和藝術都代表了魏晉六朝誌怪小說的最高成就,對唐傳奇、後代戲曲和話本小說都有重大影響。

幹寶,生卒年不詳。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生活於東晉前期,曾任著作佐郎、山陰令、始安太守、司徒左長史、散騎常侍等職。著有《晉紀》、《搜神記》等。

楚幹將莫邪為楚王作劍[1],三年乃成,王怒,欲殺之。劍有雌雄。其妻重身當產[2],夫語妻曰:“吾為王鑄劍,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殺我。汝若生子是男,大[3],告之曰:‘出戶望南山,鬆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即將雌劍[4],往見楚王。王大怒,使相之[5]。劍有二,一雄一雌,雌來雄不來。王怒,即殺之。莫邪子名赤比[6],後壯,乃問其母曰:“吾父所在?”母曰:“汝父為楚王作劍,三年乃成。王怒,殺之。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戶望南山,鬆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子出戶南望,不見有山,但睹堂前鬆柱下石砥之上[7],即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王夢見一兒,眉間廣尺[8],言欲報仇。王即購之千金。兒聞之,亡去[9]。入山行歌[10],客有逢者,謂:“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幹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客曰:“聞王購子頭千金,將子頭與劍來,為子報之。”兒曰:“幸甚[11]。”即自刎,兩手捧頭及劍奉之,立僵[12]。客曰:“不負子也。”於是屍乃仆[13]。客持頭往見楚王,王大喜。客曰:“此乃勇士頭也,當於湯鑊煮之[14]。”王如其言。煮頭三日三夕,不爛。頭踔出湯中[15],瞋目大怒。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16],是必爛也。”王即臨之。客以劍擬王[17],王頭隨墮湯中。客亦自擬己頭,頭複墮湯中。三首俱爛,不可識別。乃分其湯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今在汝南北宜春縣界[18]。

[1]幹將莫邪:曆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指一人,姓幹將、名莫邪;另一說則為夫妻二人,幹將為夫,莫邪為妻。幹將莫邪為王鑄劍的故事不僅僅見載於《搜神記》,早在東漢時,趙曄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記載了幹將莫邪為吳王闔閭鑄劍的故事,且明確地說“莫邪者,幹將之妻名也”。《太平禦覽》卷四三引王僧虔《吳郡地理誌》雲:“吳人造劍二,陽曰幹將,陰曰莫耶。莫耶,其妻名也。”

[2]重身:懷孕。當產:快要生小孩了。

[3]大:長大成人。

[4]將:攜帶。

[5]相:察看。

[6]赤比:《太平禦覽》卷三六五引《列仙傳》曰:“莫耶子赤鼻,眉間一尺。”同卷引《列士傳》曰:“幹將子赤鼻,眉廣三寸。”“赤比”可能是“赤鼻”之誤,是幹將之子的名字。還有一種說法是幹將子名“赤”,“比”字與下文“後壯”相連,釋為“等到”。

[7]砥:柱下基石。

[8]眉間廣尺:兩道眉毛之間的距離寬達一尺。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9]亡去:逃跑。

[10]行歌:一邊走一邊唱。

[11]幸甚:好極了,太好了。

[12]立僵:屍體僵硬,直立不倒。

[13]仆:倒下。

[14]鑊(huò):無足的鼎,古時用來煮肉的器物。這裏用做烹人的刑器。

[15]踔(chuō):騰躍。

[16]自往臨視:親自到鑊邊觀看。

[17]擬:對準。

[18]汝南:郡名。宜春縣:今河南省汝南縣西南。界:疆界,這裏指境內。

讀過這篇小說的人都不會忘記這樣一些場麵:幹將之子昂然直立的屍體捧著自己的頭和劍,沸騰的湯鑊中那顆目大怒的高傲的頭顱,以及在湯鑊之中翻滾著爛在一處的三顆頭。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複仇故事。它與一般複仇故事的不同之處在於:複仇者與複仇對象社會地位的懸殊——一邊是身份卑微的工匠,一邊是九五之尊的國君。在現實社會中絕無可能申張的冤屈借助荒誕離奇的想象終於得以報仇雪恨。這是一曲由正義、勇敢、忠誠、智慧凝結成的慷慨悲歌。

小說篇幅不長,但在有限的篇幅之中卻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幹將的沉著冷靜,赤比的堅決深沉,山中客的俠義機智,楚王的暴虐愚蠢。小說在情節安排上亦是跌宕起伏、懸念叢生,既展現了複仇曆程之艱辛不易,又使小說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勝。

魯迅先生的著名曆史小說《鑄劍》,就是對這則故事的改寫,可見其感人之深、影響之遠。

(尚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