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選自《太平廣記》卷一五二,未著作者姓名。據古小說研究者李劍國《唐五代誌怪傳奇敘錄》考證,本篇為唐·裴所撰。
貞元中[1],湘潭尉鄭德硏[2],家居長沙,有親表居江夏[3],每歲一往省焉[4]。中間涉洞庭[5],曆湘潭,多遇老叟棹舟而鬻菱芡[6],雖白發而有少容。德硏與語,多及玄解[7]。詰曰:“舟無糗糧[8],何以為食?”叟曰:“菱芡耳。”德硏好酒,每挈鬆醪春過江夏[9],遇叟無不飲之,叟飲亦不甚愧荷[10]。
德硏抵江夏,將返長沙,駐舟於黃鶴樓下[11]。旁有鹺賈韋生者[12],乘巨舟,亦抵於湘潭。其夜與硏舟告別飲酒。韋生有女,居於舟之舵櫓[13],鄰舟女亦來訪別,二女同處笑語。夜將半,聞江中有秀才吟詩曰:“物觸輕舟心自知,風恬浪靜月光微。夜深江上解愁思,拾得紅蕖香惹衣[14]。”鄰舟女善筆劄[15],因睹韋氏妝奩中有紅箋一幅,取而題所聞之句,亦吟哦良久,然莫曉誰人所製也。及旦,東西而去[16]。
德硏舟與韋氏舟同離鄂渚[17],信宿[18],及暮又同宿至洞庭之畔,與韋氏舟楫頗以相近。韋女美而豔,瓊英膩雲[19],蓮蕊瑩波[20],露濯蕣姿[21],月鮮珠彩,於水窗中垂釣,德硏因窺見之,甚悅。遂以紅綃一尺,上題詩曰:“纖手垂鉤對水窗,紅蕖秋色豔長江。既能解佩投交甫[22],更有明珠乞一雙[23]。”強以紅綃惹其釣,女因收得,吟玩久之。然雖諷讀,卻不能曉其義。女不工刀劄[24],又恥無所報,遂以鉤絲而投夜來鄰舟女所題紅箋者。德硏謂女所製,疑思頗悅[25],喜暢可知;然莫曉詩之意義,亦無計遂其款曲[26]。由是女以所得紅綃係臂,自愛惜之。明月清風,韋舟遽張帆而去[27]。風勢將緊,波濤恐人。德硏小舟不敢同越[28],然意殊恨恨。
[1]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
[2]湘潭:唐縣名,在今湖南省攸縣西北。尉:縣尉,掌一縣治安。
[3]親表:表親。江夏:唐郡名,又稱“鄂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
[4]省(xǐnɡ):探親。
[5]洞庭: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裏洞庭”之稱。湖中小山甚多,以君山最為著名。沿湖有嶽陽樓等名勝古跡。
[6]棹(zhào):劃船。棹:本意是船槳,這裏作動詞用。鬻(yù):賣。菱芡(qiàn):兩種水生植物。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葉棱形,花白色。果實有硬殼,一般有角,俗稱“菱角”,可食。芡:水生植物,又名“雞頭”。全株有刺,葉圓盾形,浮於水麵。花單生,帶紫色,花托形狀像雞頭。種子稱“芡實”,供食用,亦可入藥。
[7]玄解:玄妙幽遠的論說。
[8]糗(qiǔ)糧:幹糧。糗:炒熟的米麥,亦泛指幹糧。
[9]鬆醪(láo)春:用鬆肪或鬆花釀製的酒,又名“鬆花酒”或“鬆肪酒”。
[10]愧荷:受惠承情而感愧不安。
[11]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相傳始建於三國吳黃武二年(223),曆代屢毀屢建。1985年在今址(蛇山西端高觀山西坡)重建落成。古今詩人題詠此樓者甚眾。
[12]鹺(cuó)賈:鹽商。鹺:鹽的別名。
[13]舵:船上用以控製方向的裝置,一般置於船尾。櫓:比槳長大的劃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14]紅蕖(qú):紅色的荷花。
[15]善筆劄:善於寫文章。筆劄:本意指毛筆與簡牘,亦泛指文具,這裏借指文才。
[16]東西而去:各奔東西。
[17]鄂渚:相傳在今湖北武昌黃鶴山上遊三百步長江中。
[18]信宿:連宿兩夜。
[19]瓊英膩雲:如美玉,似彩雲。膩:細而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