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節 怪風(1 / 1)

本篇選自《夜譚隨錄》卷二。主要描繪了北方的奇景異風。

涼州大靖營所汛有鬆山者[1],在沙漠中,古戰場也。先大父鎮五涼時[2],遊擊將軍塔思哈因公過其處[3],以兵三十五騎從[4],至則日已西。白草黃雲一望無際。忽見一山,高約數千仞[5],色蒼紫,中有火星[6],萬點如瑩,蔽日而來,有聲若千雷萬霆。眾皆失色,馬亦驚嘶。塔驚疑,謂此必山移矣。俄而漸近[7],不及回避,乃同下馬,據地閉目,互相抱持,自分齏粉[8]。頃之大震,天地如黑,人人滾跌,不由自主,馬踣人顛[9],逾時始定。次第蘇醒[10],彼此懼呼,幸不失一人,但皆脫帽露頂,滿麵血流,石子嵌入麵皮[11],深者半寸,抉之乃出[12]。大者如豆,小者如椒。驚定知痛,超乘即馳[13],回望高山,已在數十百裏之外矣。

日暮抵大靖營,參戎馬成龍見之愕然[14]。塔述所遇,馬乃大笑曰:“苟山移[15],公等無噍類矣[16]。據雲所遇,蓋旋風也[17],入秋則有之,至冬尤甚。今隆冬無足怪,所可慮者[18],公與彼三十餘人,從此胥成麻皮[19],年貌冊又須另造矣。”塔因歎沉浮宦海中[20],曆有年所[21],衝鋒破敵,幾曆危途,今行年五十矣[22],從未嚐見獰飆[23],不特未見[24],亦未之聞。今塔麵多疤痕。在額角左頰者尤巨,即石子所嵌處也。

蘭岩曰:非宦途不能遭此險苦,亦不能及此怪異。

[1]涼州:州名。西漢置。轄境相當今甘肅寧夏和青海湟水流域、內蒙古納林河、穆林河流域。汛:軍隊戍防地稱“汛”。

[2]先大父:死去的祖父。大父:祖父。五涼:唐時稱甘肅之地為“五涼”。

[3]遊擊將軍:官名。漢置遊擊將軍,為雜號將軍。後代沿置,為武散官。元廢。明複置,為軍營將官,省稱“遊擊”。清代綠營兵設遊擊,職位次於參將。

[4]騎(jì):馬兵。也指一人一馬。

[5]仞:長度單位。八尺為一仞。

[6]火星:指星星點點的火。

[7]俄而:頃刻。

[8]分(fèn):料想。齏(jī)粉:細粉,碎屑。喻為粉身碎骨。

[9]踣(bó):僵仆。:倒,仆。

[10]次第:先後。

[11]嵌:深陷。

[12]抉(jué):挖,挑出。

[13]超乘:跳躍上馬。

[14]參戎:明清武官參將,俗稱“參戎”。

[15]苟:假若,如果。

[16]噍(jiào)類:活人。

[17]蓋:乃。

[18]慮:思考,謀劃。

[19]胥:都,皆。麻皮:臉上有痘瘢。

[20]宦海:指官場。謂仕宦升沉,有如風波不定的海洋。

[21]曆:經曆。年所:年數。

[22]行年:經曆過的年歲。

[23]獰飆:猛烈的狂風。

[24]特:但,隻。

在《夜譚隨錄》中,作者和邦額以粗獷洗煉的筆墨,大量地記錄和展現了京城和西北等地的民情和風俗故事。魯迅先生稱它:“記朔方景物,及市井情形者,特可觀。”(見《中國小說史略》)《怪風》即可看作是描繪北方奇景異風的佳作。

小說篇幅不長,其中最突出的特點有兩個:

一是作者注意描繪場景。如“忽見一山,高約數千仞,色蒼紫,中有火星,萬點如瑩,蔽日而來,有聲若千雷萬霆”。“頃之大震,天地如黑”。寫出旋風到來時的駭人場麵。二是作者注意渲染氣氛。如“人人滾跌,不由自主,馬踣人顛”,“脫帽露頂,滿麵血流”,寫出了士兵遭遇旋風時的恐慌與狼狽。

文末的蘭岩曰:“非宦途不能遭此險苦,亦不能及此怪異。”把塔思哈遭遇旋風的經曆與做官相聯係,暗示人們居官不易。似乎遊離於主題之外,其實正表現了作者對宦海沉浮的深刻認識。

(孫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