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附錄 從案例分析中學習脫稿演講的技巧(2)(1 / 3)

2.需要想象力和創新的時代

過去我們談到知識產權,總覺得是美國人、歐洲人給了我們很大的壓力,才要保護知識產權。但現在,無論政府還是民間,都認識到保護知識產權就是在鼓勵創新。我們不僅希望全世界的很多產品都是Made in China,更希望是Created in China(中國原創)。這種創造力遠比單純的製造,更能保證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無論是在大家熟悉的醫學領域、其他科學領域、人文領域,很多重大的發明和發現,最初都是由一個假想開始的。剛才還在和韓院士和劉博士探討醫學需要不需要想象力。按說對人的身體總不能亂想吧,但是像幽門杆菌與胃潰瘍的關係,基因螺旋體的構想,也都是來自想象力。一個外國教授曾說過,如果給中國學生一個假想,他們會作出很好的推論,但卻不是假想的提出者。但我想隨著教育體製和社會氛圍的變化,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提出假想,並得以求證。

剛才大家也看到了,就是我今年開始做的一本用我的名字命名的電子雜誌。這是針對城市職業女性的一本女性雜誌。這本雜誌在短短的三四個月,從第三期開始,就突破了每期100萬的下載量。到第八期和第九期,下載量已經突破了200萬份。這對於我們做傳媒的人來說,就是創新。因為在過去,報紙就是報紙,雜誌就是雜誌,電視就是電視。而現在通過這本電子雜誌,我們可以把視頻、電腦動畫、互動問卷等所有有趣的東西,都結合進來。那個感覺,用我們一位主編的話,就像每天在編哈利·波特的雜誌。這無論對我們傳媒人還是受眾,都是一種新鮮的刺激。對於社會來說,我們希望我們的社會能減少創新的成本,而增加創新的回報。

技巧分析:以自己的親身經曆為例,來說明這是一個創新的時代。相信“創新”是當今中國最需要的東西,這點毋庸置疑,這幾乎就是中國知識界、教育界、商界天天疾呼的事情。她展示了自己不僅是在呼籲“創新”,而且也身體力行地投入到行動之中。

3.時代的第三個特點就是邊界不斷被衝破,而走向融合

一星期前,我在北京接待了一個朋友的朋友,他是洛杉磯西奈山醫院的醫療部主任,這家醫院是好萊塢最高級的一家醫院。我問他來做什麼?他說是來發展業務。我就問他來中國發展什麼業務?他說:“我知道中國的醫生醫術都很高明,而我們可以提供一些高端複雜的醫療技術,比如腦部手術的服務。”也就是說,他是來中國發展病人的。過去醫院都是地方性的。而現在通過網絡,可以進行網上會診,遠程臨床的講解等,這都是很大的突破。再有,我采訪過一些艾滋病的專家,他們說以前隻要了解疾病本身的原因,針對原因治療就行了。而現在在艾滋病的治療中,必須學習臨床心理學。因為這些病人往往承受很大的社會壓力和心理負擔。如果不從心理上對這些病人進行疏導,治療效果也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所以在醫學領域,這種跨界的學習和交流越來越多了,越來越把人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五一期間,我去了敦煌,感覺到那裏的大唐氣象,即使是在一千年後,也能給人以震撼。不僅是那些繪畫的生動和顏色依然保持那樣的鮮豔,而且儒、道、釋三種文化的交融,人物神態的生動,服飾的多樣,都讓你感到,盛唐氣象實際是一種文化融合的現象。有幅壁畫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畫的是許多穿著華貴衣服的仕女。經講解,我才知道畫的是那時當地一位節度使的家眷。這個節度使家族一代一代,在當地統治了百餘年。那麼他是怎樣保持地方的穩定和文化的融合呢?他是靠聯姻的方式,兒子迎娶當時西域各國的公主,又把女兒嫁給各國的君主、王子。通過血液的融合,達到了一個地區政治、經濟的相對穩定,也保證了當地文化的繁榮。今天再依靠這種血緣關係,恐怕就很難實現。而我們更需要的是文化的融通。雖然現在具備了技術上的條件,但大家並不是都準備好了。比如語言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五一期間,我陪幾位美國朋友先去敦煌,後又去麗江。到了麗江,一位美國朋友要等一個傳真,就和酒店的服務生說:我要我的FAX。大概是服務生的語言沒有過關,所以一開始沒明白什麼意思,後來突然恍然大悟,說:我知道老外要什麼了,他要Sex。就在他的房間裏放了一些避孕套,弄得我這位朋友哭笑不得。(全場大笑)所以說語言是很大的問題。特別是2008奧運會臨近了,我一點不擔心場館的建設、交通、空氣啊,我想這些都會管理得很好。但語言會有問題。並不是每個人會說Hello,Good-bay就行了,而是需要更深層次的交流。再有,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比如說我剛去美國的時候,有點不習慣,就是我們在國內,向外國介紹中國的時候,總是說中國有四大發明,有老子、孔子、孟子等,用這些來說明我們的文化。但我發現其實這很難說清楚。因為在國際通用的語言裏,並沒有四大發明這個固定詞組。而其他重大的技術發明和科學原理的發現,還有很多,如果你給人講,我們的孔子是如何重視禮,如何重視仁,如何普及了教育和文化,那麼人家看到一個隨地吐痰的中國人,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的中國人和在聽音樂會時不關手機的中國人,恐怕給人家講多少遍孔子和孟子也沒用。據統計文化一共有183種定義。其中有物質生活層麵的,像景德鎮的瓷器;有精神生活層麵的,像我們的昆曲、京劇,武術。而更重要的,也是更直觀的,應該是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這個層麵的。前不久,看了新聞,由斯皮爾伯格擔任顧問,張藝謀、陳維亞擔任導演的奧運會開、閉幕式的創作班底已經組成。我想他們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怎樣展示一個正在騰飛的中國氣象,這並不難。展示古老文明的悠久也不難。最難的是,怎樣讓人家心動起來。不是說一萬人的震耳欲聾的安塞鑼鼓,就能打動人。而是現在的中國有什麼能感動人。我覺得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東西方文明才真正達成一種交流。剛才說的是在我們這個時代的層麵裏,大家都可以試著找找自己的定位。無論是中國與世界的融合;還是自己學術和專業領域的創新;還是通過信息技術,擴大自己知識搜索和捕捉的範圍,這些都會對個人的成長有很大的好處。就個人的品質而言,逆流而上固然是令人欽佩的,但是,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還是很渺小的,當我們設計自己的成長之路時,我們還是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借潮流之勢,推動自己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