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北大演講:成長,你唯一的把握——個人的成長需要尋找三個坐標
在我來之前,曾委托院方向同學們征集問題。我注意到大家都希望我來談談“如何成功?”這個問題。說實在的,這個題目,讓我感覺很惶恐。首先現代社會的多元化,對於什麼是成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我不敢肯定自己是不是成功。因為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更多的是你周圍的人對你的評價和判斷。正如古人所說:“是非審之於己,毀譽聽之於人。”的確,毀譽就不是自己能說了算的。再者我認為所謂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機遇、外界的環境等的影響,很難在人與人之間進行一種簡單的複製。甚至可以說,成功是難以把握的。成功是一種結果,而今天,我更想談一談這個過程,也就是成長。對於我來說,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就是:人生在世,你唯一能夠把握的也就是成長。因此,我把“成長:你唯一的把握”作為今天與大家交流的題目。
技巧分析:楊瀾開篇首先解釋了自己為什麼沒有講成功這個話題的原因,並由此引出自己所要談的成長這個話題。從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出發,既解釋了換話題的原因,也喚起了大家對成長這個話題的興趣。演講者在開篇一定要跟聽眾交代清楚演講的主要內容和主題,讓聽眾有心理準備,不要讓聽眾白跑一趟,想聽的沒有聽到,讓聽眾對後麵的演講有合理的期待也是演講能夠成功的先決條件之一。
什麼是個人的成長?我覺得我做了母親以後,我對成長有了一個更新的認識。有一次,我女兒幼兒園的老師給孩子們出了一道題:“如果世界上隻有一種顏色……”讓孩子們自己來回答。有的小朋友說:“如果隻有一種顏色,就不可能有彩虹了。”有的小朋友說:“我最喜歡粉紅色,如果隻有一種顏色,我希望是粉紅色。”……我注意到我女兒的回答,她對老師說:“如果隻有一種顏色,那麼連白天和黑夜都沒有。”所以,我覺得一個孩子的成長,就是他對外部世界的不斷探索和認知的過程。
技巧分析:談自己的親身經曆來拉近與聽眾的距離。把成長作為演講的主題,楊瀾先講了一個自己做母親的親身經曆,從孩子的成長引出了自己對成長的看法,一下子拉近了自己與聽眾的距離。這讓聽眾覺得演講者也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她也像普通人一樣在關注自己的孩子。暴露一些自己的個人信息十分重要,但一定要把握度,不要過多,楊瀾這裏表露的程度恰到好處。而且,需要講述的事情一定要從細節出發,不要大篇大段地敘事,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往往是一些簡單的語言、動作和表情。所以,演講者平時要注重對於事物細節之處的觀察,這些都會成為演講中寶貴的材料。
那麼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講,什麼是一個人的成長?以前的儒家思想要求人成長的軌跡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哲學家羅素則認為,人的成長要遇到三個方麵的矛盾:一是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二是人與社會,也就是人與人的矛盾,三是人與自己的矛盾。我覺得,人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地尋找自己人生坐標的過程。人從小到大,視野不斷開闊、知識不斷豐富、經驗不斷積累,從而越來越深刻地認識自己,同時也在認識周圍世界,我想恐怕這就是人的成長過程了。人的成長路徑不同,人生追求也千差萬別,無論成功與否,人的最終歸宿大致是相同的。而區別就在於每個人所走過的道路不同,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了解程度和自己內心的真實體驗是不可複製的。人的成長就是要不斷地突破自己的小環境,而進入一個更廣闊世界的過程。這種突破,不僅要突破物理空間的界限,也要突破心靈空間的界限。
技巧分析:引用名言,為我所用。楊瀾引用了許多經典的名言來說明什麼是成長,從而提出了自己對成長的看法。這既顯示出了自己的學識,又博眾家之長,得出了自己的觀點。而且,有時隻是論述自己的觀點,可能會讓聽眾覺得“又是個自戀自大的人”,引經據典的好處是,可以讓聽眾對於演講者所要陳述的觀點更認同,也為自己增加更重的論據砝碼。
然而,對於個人的成長,什麼是最重要呢?每個人可能側重不同,而我今天還是想就這三個方麵:人與外部世界、人與人、人與自己來談。我覺得對於人的成長,要是尋找坐標的話,應該去尋找以下三個坐標:一是時代的坐標,二是與別人比較,你的比較優勢是什麼?三是自己內心的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