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給我印象很深的采訪就是采訪王光美女士。以前她給我的印象就是一個老革命。其實大家不知道,她是我國第一位核物理專業的女碩士。而且現在大家想得到的機會,當時她都有,出國留學、全額獎學金等。但是作為當時一個有理想的年輕人,她有自己的追求,就毅然去了延安。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特殊的年代中。大家可以想象當時她所承受的壓力,那是一種排山倒海一樣的,能把個人撕碎和吞噬掉的壓力。但她並沒有背叛自己的丈夫。她講到,當時劉少奇被批鬥,她也在旁邊陪鬥。有一次批鬥會,劉少奇在一個舞台的中間,被揪打得很厲害。她不顧一切地就跑過去,拉著他的手,和他一起挨鬥。這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最讓我感動的還不是她在巨大的災難中所表現的原則和對自己感情的忠實。而是在特殊的年代過去之後,她給我講道:當時她身邊有個工作人員,教她小女兒唱打倒她爸爸媽媽的歌謠,並慫恿女兒當著王光美的麵唱。可以想象這種設計是非常刻薄和陰毒的。我就問她:“你後來找到這個人了嗎?”她說:“我不想知道。我要是想知道,這個人會倒黴的。所以我根本不去問,不去調查這件事。”因此,她也是給我極大震撼的采訪人物;在受到了一個巨大的不公之後,能去寬恕,不去追究,我認為這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境界。這些心靈的震撼和撞擊,包括對我的人生觀,都產生過一些非常大的影響。
毋庸置疑,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是繁榮的,一切都在建設當中,是有很多希望的。人家有美國夢,我們也可以有中國夢。諸位都有很好的前景。但是目前也有著巨大的生存壓力,許多人是缺乏安全感的和心理平衡的。從醫學上講,恐怕也是誘發許多疾病的深層次原因。培養人格,我覺得特別是學醫的人,在這方麵的文化背景和熏陶中有著特別強烈的切合點。如果我們說以人為本,沒有什麼比醫生更要以人為本了。醫學在中國古代被稱作“仁術”。
對於醫生人格的培養,被希波克拉底和孫思邈都演繹得淋漓盡致了。大家恐怕早已知道,我在這裏是班門弄斧了,不過當我查到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裏的一段話,仍然特別感動:“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求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希、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我覺得凡人成佛了也不過如此。但是我想他為醫生提出了一個極高的人格和道德要求,不用我贅言,大家都有這種心情的感應。這樣真正以人為本的精神,對於我們今天的社會,繁榮,些許有些嘈雜和混亂的社會非常有意義。
我們希望看到是一個有愛心的、和諧的社會。當然這裏也會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我也在博客上寫了:在這世界上,並非人人都有,被稱為心的東西。那是因為前些天,看到深圳的歌手叢飛生前幫助了300多位貧困的學生來求學,但是當他去世後,有人采訪這些學生的時候,有的學生就說:我怎麼知道他有什麼目的呢?有記者問:叢飛去世時家庭生活也很拮據,如果當時你知道,會幫助他嗎?請注意,記者問的是你當時知道的話,完全是個假設,因為他已不在人世了。得到的回答是:我怎麼幫他,我一月才掙三四千元。說得非常理直氣壯。請注意說這些話的,都是曾接受過他幫助的人。所以作為旁觀者都覺得很寒心,我們這個社會真是什麼地方搞錯了。
技巧分析:結尾說了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了自己對社會更高的期許,以向聽眾傳達演講者是一個有社會責任的人這種理念。此種結尾方式可以將聽眾的情感共鳴推向高潮。
楊瀾的整個演講,就是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地來說明道理。人人都愛聽故事,故事容易理解、容易記憶,容易被聽眾接受。故事中有著演講者的人生經曆,有著演講者的經驗與感悟,這些都是吸引人的地方。想做一個好的演講者,就要學會如何做一個會講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