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附錄 從案例分析中學習脫稿演講的技巧(3)(2 / 3)

在做完一係列的加法後,我想該開始做減法了。因為我覺得我需要有一個平衡的生活。我不能這樣瘋狂的工作下去。所以就開始做減法。那麼今天我想把自己定位於:一個懂得市場規律的文化人,一個懂得和世界交流的文化人。在做好主持人工作的同時,希望能夠從事更多的社會公益方麵的活動。所以可能在失敗中更能認識自己的比較優勢。當然我也希望大家付出的代價不要太大,就能了解自己的比較優勢和缺陷所在。

技巧分析:講述了一係列自己的經曆和選擇,希望聽眾能進一步了解如何尋找自己的優勢和如何確立自己的優勢。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曆,更容易被聽眾接受。楊瀾最早出現在公眾視線中是一名普通的主持人,但今天她已經是一名出色的社會活動家和企業家。這種飛躍式的成長,秘密在何處?肯定是很多人非常好奇的地方。她在這一段落的演講中運用排比語句,把一切謎底都展開了。質變過程發生,並非是一蹴而就的,人生要麵臨許多選擇,人生也會有許多困難,大家看到的是結果,但當事人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個人的成長需要明確人與自己的關係

經常有人說,這個人有多重性格,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多重性格。總保持一致,不出現混亂,那我們就是神仙,不是人了。但是否可以通過成長,追求一個相對完整的人格呢?我認為是可以有這樣的機會的。雖然對於教育改革,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說分數教育不好了,我們要進行素質教育,而素質教育後來又變成了學鋼琴、學畫畫等技能的培養。但這是不是培養了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未見得。我覺得最欠缺的,從幼兒園開始,應該提到議事日程上的,是人格教育。

你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會聽到一個詞是ⅠNTEGRETY,這個詞就是指人格的完整性。作為人,應該有尊嚴,有行為的準則,這恰恰是我們教育中所欠缺的部分。其實大家都應該有這樣的體會:無論人成功與否,人最大的快樂和痛苦都是來自精神層麵的。

記得采訪199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籍華人崔琦,是在普林斯頓大學。他講道:自己出生在河南最貧窮的農村,十幾歲前從未讀過書,隻是在家放豬。這時有了一個機會,可以出外讀書,他母親把家裏僅有的麵粉做了幾個饅頭,給他帶上。跟他說:“你要出去好好讀書,隻有這樣才有前途。”當時他還不太願意出去,就問他媽媽:“什麼時候可以回來?”他媽媽說:“到秋收,你就能回來看我們了。”這樣他就和一個遠房親戚走了。可沒想到,之後的戰亂讓他這一走,就再也沒能回來,再也沒見到他的父母。談到這裏,我問:“如果當年你媽媽不堅持把你送走,今天的崔琦又會怎樣呢?”其實我的問題是有誘導性的,我想讓他說,人如果人不接受教育,會依舊很貧困這類的話。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其實並不在乎,如果我留在農村,也許我的父母就不會餓死。”因為他的父母是在50年代末,活活被餓死的。他的話給我很大的震撼。我在其他場合也經常說起這個故事。

雖然我是1998年采訪他的,過了這麼多年,至今有人問我采訪了這麼多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誰時,我仍然說是他。諾貝爾獎算不算成功,應該算成功,對許多人都是終生難以企及的。但在親情和人的倫理麵前,相對於人的生命,就不那麼重要了。所以我前麵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鼓勵和刺激每個人要去追求成功的時代。但在成功之上,是不是還有些其他的東西,比如人格是人生更重要的基礎和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