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境界篇:學習古人的說話智慧,升華你的金口才(5)(1 / 2)

麵對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和動蕩不定的社會環境,李斯將治國之略,帝王之術,人才得益無不滲透在他華美的、汪洋恣睢的言辭裏,把高高在上的秦王說得心悅誠服。李斯的語言藝術由此可見一斑。李斯這種用華麗的言辭,正反對比、逐層遞進、陳明利害得失的說話方式,在今天仍有著普遍的實用意義和廣泛的使用價值。

在這封萬言書中,李斯以曆代客卿為秦國富強做出卓越貢獻的曆史事實和秦王喜好來自各個諸侯國的珠寶器物的眼前事實,直指其驅逐客卿的無理和偏執,並從國家利益的高度,揭示出驅逐客卿的嚴重危害,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說服力。在第一部分中列舉了大量事實,秦穆公從天下四方招求賢士,獲得了由餘,百裏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人,善用之而並國二十,稱霸西戎,為秦國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麵接著列舉商鞅,張儀,範雎等人,說明了客卿為秦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沒有什麼事有負於秦,作者這一段寫得非常高明而巧妙。列舉的這九個人都是先秦著名的賢士,為秦國做了巨大的功勳。李斯通過先賢提高了客卿在秦國的地位,借人揚己,而使用得這些先賢的秦朝君王,都是先秦的明主,秦國的國富兵強,是明主善於用人的結果,李斯的言下之意是,如果現在的秦王是一位明君,那麼他就應該善用客卿,而不應該驅逐客卿。

立足點巧妙,是李斯說服智慧的另一特色。此文雖然是為了客卿的利益而寫,但作者始終不談客卿的利益,純粹從秦國的危亡著眼,為秦王的統一大業著想。說秦國的強盛富有,擁有許多珍奇異寶,秦國的很多東西都是從外國引進,而自己的好東西卻不是很多,這說明外來的東西對秦國的重要性。然後話鋒一轉,“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直接論述逐客的無理和偏執,秦王輕視人民,不思進取的過錯。緊接著開始說理,“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秦王欲成就統一國家大業,必需海納百川。在這裏李斯從正反兩方麵論述逐客令的危害,逐客則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資敵損民而益仇,留客則國富粟多,兵強士勇,統一有望。用意真摯,語勢委婉,筆義曲折,而且使用了排比與對偶句式,語彙豐富,頗有文采,繼承和發揚了戰國時期縱橫家雄辯的風格。最終使秦王看後幡然醒悟,收回了成命。

劉勰在《文心雕龍·論說》中稱:“李斯之止逐客,順情入機,動言中務,雖批逆鱗,而功成計合,此上書之善說也。”當時趕走客卿的主張,已得到秦王的同意。李斯反對趕走客卿,觸犯了秦王,所以稱“批逆鱗”,卻能“功成計合”,這跟“順情入機,動言中務”有關。李斯在《諫逐客書》開頭提出:“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把“逐客”說成是“吏議”,使秦王容易聽下去,這就是“順情”。接下來列舉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君任用客卿所收到的功效,這就是“入機”,又以“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會怎樣,作正反方麵比較,逐客的錯誤就明顯了。

轉到秦王,另起波瀾。從秦王愛好的色樂珠玉都不產於秦,然後反複推論,歸結到重色樂珠玉而輕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內、製諸侯之術也。”這就是“動言中務”,正點到秦王要稱霸的雄心。接下來又從“地廣者粟多”等聯係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轉到“棄黔首以資敵國”的錯誤,歸結到“今逐客以資敵國”的危殆。這樣波瀾起伏,正是“飛文敏以濟辭”。李斯這種用華麗的言辭正反對比、逐層遞進陳明利害得失的說話方式,在今天仍有著普遍的實用意義,廣泛的使用價值。因為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人們在潛意識裏都會被華美而義理充沛的言辭所打動,尤其是邏輯嚴密,論理充分的語言,更容易使人信服。

《諫逐客書》對如何做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有一顆寬容的心,要有大海般的胸襟。如此便能看淡生活中的挫折,擁有一顆寬容的心會使人與人的相處更加輕鬆。平日要廣交朋友,如此自己的生活會更加豐富而精彩。

《諫逐客書》雖然是古代的一篇政論文,但是它閃耀著文學的光輝,有著豐富的內涵,不論是為政,還是做人,它也時刻提醒著我們,不要犯一些無謂的錯誤。可以說它是一篇驚世駭俗而巧妙無比的文章。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往往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有比較才有鑒別”。兩種事物一經對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間的差異,把兩種矛盾或對立的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從正反兩方麵進行說理,從而揭示事情的本質。真與假的對比,可以去偽存真;善與惡的對比,可以抑惡揚善;是與非的對比,可以撥亂反正。因此,借鑒並運用李斯這種正反對比的說服方法,使論證更加有力,觀點更加鮮明;使所闡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