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境界篇:學習古人的說話智慧,升華你的金口才(5)(2 / 2)

5.言辭懇切動人心——李密上表陳衷情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劉禪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公元265年,晉武帝請李密出來做官,先拜郎中,後又拜為太子洗馬。但李密不願應詔,於是就寫下了這篇表文,申述自己不能應詔的苦衷。晉武帝看了此表後深受感動,不但答應了李密的請求,而且還特賞賜奴婢兩人侍候劉氏,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李密能夠成功地以一篇文章打動晉武帝,主要就在於他的言辭懇切,以情動人。常言道,君命不可違,更何況一個“至微至陋”的蜀漢降臣。所以,李密為了喚起武帝的憐憫心,不是直陳其事,而是淒切婉轉地表明心意,言辭極其懇切,情深感人,言之成理,使君王收回了成命。

李密先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說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委婉,辭意懇切,語言簡潔生動,富有表現力和強烈的感染力。緊緊圍繞著“情”“孝”二字反複陳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和祖母相依為命的苦況親情,說以孝治天下是治國綱領,言外之意則是孝養祖母雖為循私情,卻也合情合理合法,並為下文乞求終養給出了理論根據。

在這篇表文中,李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曆職郎署”。古人講“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著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說自己“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氏,是為了“孝”。但是這裏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雲“忠孝不能兩全”。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後盡忠。“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劉氏養老送終之後,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說了。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將對祖母劉氏的孝情大肆渲染,並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敘述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作鋪墊,然後反複強調祖母劉氏的病:“夙嬰疾病,常在床蓐”;“劉病日篤”;“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祖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了。

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李密並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製,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先說自己與祖母劉氏的特殊關係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繼而巧妙地表達了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表明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奔馳”。但因“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麵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麵抒發的孝情被節製以後,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轉而申明自己“不矜名節”,並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氏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因而,晉武帝司馬炎在讀了李密的《陳情表》後,才會大為感動,欣然同意了他的請求。

李密的這篇《陳情表》,情真意切,誠摯感人,《古文觀止》言其“曆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假飾??至性之言,自爾爾悲惻動人。”清代林雲銘所緝《古文析義》雲其“絕是一片至性語,不事雕飾,惟見天真爛漫。”《陳情表》中至真、至誠、至性、至孝之情可見一斑。行文直率真情至性,不假雕飾,以陳情統攝敘事、說理,句句從肺腑汩汩流出,拳拳之心,動人心弦,催人淚下。造語平實而生動,自然渾樸,絕無斧鑿痕跡,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不朽名篇。

人是感情動物,人生存在這個到處充滿感情的世界裏,以“情”動人者,方能動其心;用“情”求人者,才能有求有應。要想成就事業,就要學會未雨綢繆,舍得進行感情投資,於無聲處用情,於急難時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