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維係與生俱來的神性(1 / 2)

威爾遜對於人是這樣評價的:在一個蹺蹺板上,一頭是神,一頭是獸;人,一半是神一半是獸,不偏不倚,蹺蹺板才能保持平衡。如果人背叛了自己,不管是偏向於神,還是偏向於獸,結果都會讓蹺蹺板失衡。這也許是有史以來對人的本質最中肯的描述。

神性是人的先天的設置。如果人是一棵樹,而這棵樹是由種子長成的話,那麼,在那顆種子裏,先天就有長成果實的元素,這種元素注定要讓這棵樹果實累累。神性就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先天存在的那種元素。

否定神性,我們就無法解釋偉大的人何以偉大。偉大人物之所以偉大,無不是因為他們身上神性的發揚光大。

心靈是一個舞台。不同的感官認知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輪流出台,扮演主角,然後退下。人經常處於一種沒有自我同一的狀態。而舞台不是心靈的本質,那麼,這些感官的本質是什麼?其同一性在哪裏?同一性在於神性。

笛卡爾認為,在他心靈中,他很清楚地知道何謂完美的實體,這種概念他一向就有。但是他認為這種概念顯然不可能來自他本身,因為對於完美實體的概念不可能來自一個本身並不完美的人,所以它必定來自那個完美實體本身,也就是上帝。因此,對笛卡爾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一件很明顯的事實,就像一個會思考的存在者必定存在一樣。笛卡爾認為,上帝這個概念是與生俱來的,是我們出生時就烙印在我們身上的,“就像工匠在他的作品上打上記號一樣”。

其實,笛卡爾所講的完美的概念,即是神性。神性是天生的。過去我們講上帝的意誌就是神性,因為如果使用“上帝”這一概念,會使人發生誤解,因為人們總是把上帝作為人類外在的最高統治者看待,上帝這個概念並不能完全表達神性的概念。其實,神性最完美的形象,就是過去的上帝的概念。

精神史是按照其軌跡發展的:原始為物的思維——圖騰崇拜——對一般神的想象——偉大的神被創造同時人接受其精神主宰——人自己光大起來同時神被放逐——科技思想與對世間萬物的客觀認識——對人的渺小的認識——最後,對人的神性的認識,人再次光大起來。

神性是如此頑強地存在著,它支持、養育著愛美之心,它保存、維護著人的虔誠與敬畏,它捍衛、堅守著精神世界的平靜與純潔,它追求、衛護著內心世界的和諧與統一,它渴望、設計著超凡脫俗的境界。

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追求的願望是神性的第一個特點。感官的美感,感覺的美感,思維的樂趣,對事物產生的情趣。

對幸福的體驗及追求的願望是神性的第二個特點。安全和諧的生活使我們在自我保護中保存自己的真,發展自己的真。才華的釋放,價值的認可,得當的地位,和睦的環境,物質的富足,適當的閑適,以及為得到幸福從事的工作,這些都是神性的體現。

愛是指愛生命、愛自己和生命同時愛他人的生命,擁有無私奉獻的願望,甘為別人作犧牲的仁慈。

向上的追求是指不滿於現狀,對美、幸福、愛的忠誠與信賴,帶有純潔的心地,相信自我價值及共通於人之上的共同價值,相信崇高的存在,並對所相信的一切真誠敬仰,有用行動追求的願望和自我完美、自我豐富強大的願望。在創造中享受,在享受中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