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章 了解死才明白生(1 / 1)

死和生都是自然而然的。對一個嬰兒來說,或許出生和死亡一樣的痛苦。人生就是一個向死而生的過程,隻有明白了生與死的關係,才能勇敢地麵對死亡,積極地生活。

美國詩人桑德伯格寫過一首題為《特快列車》的詩:

我乘上一輛特快列車,這國家最棒的火車之一。

火車載著十五節車廂裏上千人,飛馳過草原,駛入藍色的霧靄和深色的氣氳。

所有的車廂都將鏽蝕,成為廢鐵;

所有在餐車和臥鋪車廂裏談笑的男人女人都將化為灰燼。

我問一個正在吸煙的男人要去哪兒?

他回答說:“奧馬哈。”

不知你是否猜到,這是一首關於死亡的詩,它既對火車這個鋼鐵巨人的脆弱發出感慨,同時也對生命的有限發出感歎。那個說將要去奧馬哈的人,在他的意識中,最終的目的地就是“死亡”,因為這首詩是對於死亡這個長期被我們忽視的主題進行的簡要明了的總結。人生有限,我們所有人都會走向死亡。作為成長最重要的一步,必須承認這樣一個事實,即每個人都將走向死亡,每個人都將被腐蝕,變成灰燼。

死亡不是人生的掠奪者而更像是給予者,死亡讓人們更強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像所有偉大的愛一樣,死亡充滿了神秘,能夠激發人的激情。在你與神秘的死亡進行鬥爭時,你將發現生命的意義之所在。

阿爾伯特·史懷哲寫道:“如果我們想成長為真正的好人,我們必須要了解死亡。我們不必每天或每小時都想著它,但是當生活之路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製高點時,我們周圍的景物逐漸消失,我們凝視著遠方直到天邊。這時,不要閉上眼睛,讓我們的思緒暫時靜止下來,眺望遠方。然後,再繼續思考。以這樣一種方式去思考死亡,就會讓我們增添一份對生命的愛。了解死亡之後,我們就像接受一件禮物一樣去迎接每一天、每一個星期。一旦我們能夠這樣接受生命,慢慢地,生命就變得彌足珍貴了。”

很久以前,有一個古老的傳說,人們對死亡大加批評。人們說,死神是盲目的、不公正的、不合時宜的,它會把可愛的孩子帶走,卻把滿嘴汙穢的家夥留在這個世界上。它會把正處於花季充滿夢想的少年帶走,卻把風燭殘年的老家夥留在這個世界上。

死神在聽過這些愚蠢而又激烈的詞語之後,展開了它巨大的翅膀,離開了這個地球。地球上的人們大聲歡呼。人們終於可以永無休止地活下去,不再整日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之中了。地球似乎也變得麵目一新,充滿生氣了。因為死亡這個古老咒語已經不再影響人類了。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滄海桑田的變化,那些疾病纏身的人躺在床上痛苦地呻吟,看不到一點兒解脫的希望。對於那些年老的人來說,他們甚至已經無法支撐自己的體重了。這個地球變得擁擠不堪,一代代的人都生活在上麵。不管人們多麼老,他永遠不會死去。

最後,由於地球上已經沒有死亡,人的生命變成了一種難以忍受的痛苦。人們再也無法忍受,終於又聚集在了一起,乞求上帝把死亡之神送回地球。上帝答應了人類的要求,終於把死神派了回來。看到人類的慘景之後,死神終於又開始了自己的工作。

這不僅僅是一個寓言,它更體現著一條哲理。如果沒有死亡,任何人都不會有健全的道德生命。如果死亡在生命的盡頭自然而然地來臨,它對於人們來說就是一種恩賜。

死亡不是人類的敵人,而是人類的朋友和夥伴。惠特曼筆下的死亡是輕柔的,當死亡來臨之際,人們就好像睡著了一樣。但有一種思想,比惠特曼看得更遠,這種思想幾乎將死亡看透,看到了死亡另一頭兒的光明。這種思想認為,死亡就好像漂浮在人類峽穀之上的一片雲彩!

人,隻有在生命垂危的那一刻,才會感歎人生苦短,好像很多事情還沒有去完成,就已經行將就木了。如果能時常想起死亡,一定會感到生命和時間的彌足珍貴,就會爭分奪秒地好好生活。不過,即使生命已經不剩多少時間了,也不能就這麼放棄,隻要還活著,就有時間去享受生命,正所謂“生命不止,奮鬥不息”。

人的生命必然與死亡相伴,每個人從生下來的那一刻開始,便步入了走向死亡的過程,這是一個規律,無法左右,倒不如順其自然的好。我們在活著的此刻就應該時時體驗生命,對生命進行思考,由對死的叩問而讓自我的生命獲得更為長足的發展,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加有價值。

既然死亡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有著積極的意義,那麼,我們就可以去接受它,正如尼采所說:“參透為何,定能接受。”

其實,死亡並非是一件壞事,海德格爾認為,生活本身是具有某種額外的肯定力量的,即使生活中的不幸不足以被其包含的好事所蓋過,生活仍然是值得一過的。死亡是誰也替代不了的,是和別人毫無關聯的,可以說死亡是世界上最私有的東西,每一個人都隻能自己去承擔自己的死亡,誰也幫不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