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黑斑病與腐爛病防治措施
林業水利
作者:李會清
楊樹黑斑病主要危害楊樹的幼苗、幼樹及成年樹的葉片,嚴重影響苗木的正常生長。楊樹黑斑病在嫩梢上也能產生潰瘍斑形成枯梢,使楊樹提早2個月落葉,甚至會造成實生苗大量枯死,使育苗完全失敗。而楊樹腐爛病主要危害楊樹幹枝,引起皮層腐爛,導致造林失敗和林木大量枯死。
一、楊樹黑斑病
1、發病症狀
病原菌種類不同或在不同品種的楊樹上,其危害症狀有一定的差異。楊生盤二孢菌引起的黑斑病在青楊派樹種上病斑主要出現在葉背;黑楊派和白楊派樹種上病斑在葉麵和葉背上都有。病斑褐色,近圓形或角狀。葉斑初期為針刺狀發亮的小點,後擴大成直徑約4~5mm的近圓形的黑斑。在少數樹種上,病斑呈不規則形或角狀。白楊盤二孢菌在葉麵上形成直徑1~6mm的近圓形、暗褐色病斑。病斑在嫩葉上為紅色,老葉上病斑為黑褐色。潮濕時在病斑上產生1至多個乳白色膠粘狀小點,即分生孢子堆。嫩梢上病斑初為梭形,黑褐色,長2~5mm,後隆起出現稍帶紅色的分生孢子盤,木質化後中間開裂成潰瘍形。響葉楊的果穗上也產生病斑。
2、發病規律
根據地區不同,病菌分別以菌絲體、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在落葉中或一年生枝梢的病斑中越冬。第2年成為初侵染來源,分生孢子堆聚焦年型,需通過雨水和凝結水稀釋後方能隨水滴飛濺或借風傳播。
3、防治措施
3.1加強營林管理。增施有機肥、土雜肥,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樹勢,提高樹木的抗病性;雨後要及時排除林地積水;隨時清掃處理病葉、落葉,消滅病原菌。
3.2在病害初侵染前,最遲於雨季來臨之前,向苗木和低矮的幼樹噴波爾多液200倍液、70%代森錳鋅600倍液、50%多菌靈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等,連噴2~3次,控製病害的發生蔓延。雨季噴藥時,藥水中應加入0.3%明膠(或豆粉汁、豆漿),增加黏著力,防止藥液被水衝洗掉。
二、楊樹腐爛病
1、發病症狀
主要發生於主幹、大枝及分叉處。發病初期呈暗褐色水漬病斑,略腫脹,皮層組織腐爛變軟,以手壓之有水滲出,後失水下陷,有時病部樹皮龜裂,甚至變為絲狀,病斑有明顯的黑褐色邊緣,無固定形狀,病斑在粗皮樹種上表現不明顯。後期在病斑上長出許多黑色小突起,此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在條件適宜時,病斑擴展速度很快,縱向擴展比橫向擴展速度快。當病斑包圍樹幹1周時,其上部即枯死。病部皮層變暗褐色糟爛,纖維素互相分離如麻狀,易與木質部剝離,有時腐爛達木質部。
2、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子囊殼、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組織內越冬。來年春季平均氣溫在10-15℃,相對濕度60-85%時,子囊中子囊孢子成熟借風雨傳播,分生孢子從枝、幹傷口侵入,半月後形成分生孢子器,產生分生孢子,同樣借風雨傳播,孢子萌發通過各種傷口侵入寄主組織,潛育期為6-10天。
3、防治措施
3.1楊樹腐爛病的發生與樹皮含水量的多少有密切關係,樹皮含水量低,有利於菌絲的生長。因此,造林要做到隨起隨栽,澆足底水,縮短返苗期,增強抗性。栽前用水浸泡,使苗吸足水分,栽後樹幹及時塗白可有效減輕腐爛病的發生。
3.2苗木質量的好壞與腐爛病的發生有直接關係,培養大苗、壯苗是預防腐爛病發生的關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要選擇距造林地較近,土壤肥沃,排灌條件良好的地塊做苗圃,嚴格按技術要求加強管理,每年要澆足封凍水,起苗、運苗要盡量少傷根、莖。出圃前,做好分級、檢疫工作,同時用50%的退菌特粉劑1200-1800倍液或50%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進行全株消毒,對帶有危害性病蟲和生長不良的苗木要及時銷毀,不能進入造林地。避免機械損傷,減少害蟲危害,特別是蛀幹害蟲,對凍傷和蟲害要做到提前預防。
3.3幼林鬱閉前加強鬆土鋤草,促進林木正常生長;在幹旱地區或幹旱季節,及時進行灌溉,低窪鹽堿地要排水排堿;修枝應掌握勤修、少修、弱修,傷口要平滑,並塗波爾多液等防腐劑保護;防護林及片林邊、行道樹病害較嚴重,每年冬春季節應將樹幹塗白,以防日灼傷害和人畜損傷。楊樹腐爛病菌有喜酸和病斑變酸的特點,用10%的堿(碳酸鈉)塗抹病斑,改變病菌的生存條件,治愈效果明顯。在入冬或早春用40%福美砷50-100倍液塗於病斑,或噴霧效果都很好,也可用3-5度石硫合劑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噴施,效果較好。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訥河市學田鎮農村經濟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