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拜雙星和乞巧(1 / 2)

所謂拜雙星,就是拜牽牛星和織女星,又稱為拜銀河。這一活動在舊時北京十分流行。通常是一群少女、少婦聚議,商量過七夕節的方案,選一位家院較大、環境幽靜的家庭少婦主持,供品由大家分攤,采購。在祭雙星前夕,必須沐浴、齋戒,然後大家到主女家設神偶。神偶大多設在院內的葡萄架下,好輪流燒香、上供,供品必須有雕刻的花瓜、蜜桃、聞香果等時令鮮品,花瓶內插有鮮花。姑娘、少婦還把胭脂、澱兒粉等化妝品供上,請織女享用。少女在燒香時祈求自己像織女一樣美麗,將來找到如意郎君。少婦則希望織女保佑自己夫妻和睦,早生貴子。祭畢,她們把化妝品一分為二,一份丟在房頂,象征送給織女,一份留給自己使用,認為使用與織女一樣的胭脂,自己也就會像織女一樣漂亮,心靈手巧。

祭畢,老人給姑娘、少婦們每人一根針、一條線,讓她們穿針引線,比賽技巧。

廣東七夕節最為繁雜,《中華全國風俗誌》下篇卷七:“七月初七日,俗傳為牛女相會之期,一般待字女郎,聯集為乞巧會。先期備辦種種奇巧玩品,並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製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等等,極鉤心鬥角之妙。初六日陳之庭內,雜以針?脂粉古董珍玩及花生時果等,羅列滿桌,甚有羅列至數十方桌者。邀集親友,晚招瞽姬。作終夜之樂。貧家小戶,亦必勉力為之,以應時節。初六夜初更時,焚香燃燭,向空禮叩,曰迎仙。自三鼓以至五鼓,凡禮拜七次,因仙女凡七也,曰拜仙。禮拜後,於暗陬中,持綢絲穿針孔,多有能渡過者,蓋取金針度人之意,並焚一紙製之圓盆,盆內有紙製衣服巾履脂粉鏡台梳篦等物,每物凡七份,名梳妝盆。初七陳設之物,仍然不移動,至夜禮神如昨夕,曰拜牛郎,此則童子為主祭,而女子不與焉。禮神後,食品玩具,饋贈親友。拜仙之舉,已嫁之女子不與會。惟新嫁之初年或明年,必行辭仙禮一次,即於初六夜間,禮神時,加俱牲禮紅蛋酸恙等,取得子之兆。又具沙梨雪梨等果品,取離別之義。惟此為辭仙者所具。他女子禮神時,則必撤去。又初七日午間,人家之有幼小子女者,鹹禮神於簷前,禮畢,燃一小梳妝盆,曰拜簷前。祈其子女不生瘡疥,俗以簷前之神,為齷齪神也。”

在七月七日這一天,婦女們必須舉行乞巧遊戲,又是一種占卜活動。但是各地乞巧方法不同,其中比較古老的方法還保留在公劉故鄉――旬邑(古豳)地區。

當時乞巧前,必做一個月的準備,即從六月六日開始,姑娘們就選擇豌豆若幹,浸放在水碗內,置於陰涼處,但要三天兩頭換水,讓豌豆茁壯成長,當幼芽兩三寸高時,用五彩線攔腰束起來,讓豌豆苗成束地往上長,長到七寸高時,則要紮三至五道彩絲,人們稱它為“乞巧芽”。

七月七日黃昏,各村少女和等待出嫁的姑娘們,共同推舉一位心靈手巧,麵貌出眾的姑娘為頭,又稱“巧娘娘”,折來柔軟的柳枝,綁紮成一個人形,以木勺為頭,畫上臉譜,上衣下裙,豔服盛裝,作為“巧娘娘”,實際是織女的象征。把她供在場心或柳蔭下,作為乞巧時的神主。

夜幕降臨,姑娘們在“巧娘娘”前設案供奉,擺有水果、鮮花,麵烙的刀、尺、剪等,還有餅幹,姑娘們還把自己平時繡的枕巾、鞋墊、針葫蘆、針線包也供於案上,請“巧娘娘”欣賞、評判。

然後,第一步是迎巧。先為巧娘娘點香,接著每個姑娘手捧飯碗,向神靈齊唱乞巧歌:

巧娘娘,乞巧來,梧桐樹下花兒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