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夕節遊戲(1 / 2)

任何節日都有自己的遊戲,七夕節也不例外。那麼,七夕節有什麼遊戲呢?大體有以下幾種活動:

(一)穿針之戲

在《荊楚歲時記》中稱:“結彩縷穿七孔針。”這是一種特製的針,一端有七個孔,可引七根線,它不是縫衣服用的,是專門供比賽穿線技巧的玩具,可惜市麵早已不見了。宋人金盈之《醉翁談錄》卷四:“其實此針不可用也,針褊(細小)而孔大。”也就是說,七孔針,針小而孔大,用在孔上。元人陶宗儀《元氏掖庭記》卷一記載一種“九尾針”,該針比七孔針還多兩個孔,據說七夕節宮女登高台,比賽穿針,以誰穿針快為吉,可以得巧,穿得慢則“輸巧”,這是穿針之戲。但是,後來除少數農村還保留穿針之戲外,一般已改為“丟巧針”遊戲了。這是明清兩代最流行的遊戲,即在七月七日上午,拿一碗清水,在日光下曬,不久水上出現一層薄膜,姑娘們把平常用的針丟在水碗內,觀看水中的影像,以占巧拙。《清嘉錄》卷七稱蘇州在七月六日晚上,在庭院放一碗水,承受露水,第二天再曬太陽,然後姑娘們“?巧”,這是蘇州土語,?為擲的意思,即擲巧之意。

(二)丟巧遊戲

古代對七夕節很重視,其間遊戲也多。《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最詳:“七月七夕,潘樓於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士偶耳。悉以雕木彩裝欄座,或用紅紗碧籠,或飾以金珠牙翠,有一對直數千者。禁中及貴家與士庶為時物追陪。又以黃蠟鑄為梟雁、鴛鴦、??、龜魚之類,彩畫金縷,謂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施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穀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樣,謂之‘花瓜’。又以油麵糖蜜造為笑靨兒,謂之‘果實花樣’。奇巧百端,如捺香方勝之類。若買一斤數內有一對被介胄者,如門神之像,蓋自來風流,不知其從,謂之‘果食將軍’。又以?豆、小豆、小麥,於磁器內以水浸之,生芽數寸,以紅藍彩縷束之,謂之‘種生’。”從上述記載看出,宋代開封過七夕節有許多遊戲,其中的“磨喝樂”是泥娃娃,相當於河南淮陽人祖廟賣的“泥泥狗”。“水上浮”是把蠟塑的小動物放在水中漂浮,與“擲巧”相近,“穀板”是在木板上置土,種植穀物,乃是祈求農業豐收。“花瓜”是把瓜雕刻成藝術品,作為觀賞禮物,它可能與“送瓜求子”有一定聯係,等等。

這裏特別應該指出的,所謂七夕節求“磨喝樂”,是有深刻的社會意義的。“磨喝樂”為外傳的佛教術語,意為土偶或泥娃娃之意,明人謝肇?《五雜俎》卷二中稱“化生”,是用蠟、泥、木製作的,婦女購回家後,浮於水中或供於床頭,作為宜子之祥。民間在拜女媧、觀音和碧霞元君等神像時,往往討一個泥娃娃,作為求子巫術的象征物,或者取一泥娃娃掛於脖頸下,祈求神靈保護。無論是七夕求“磨喝樂”,還是四月八日拜觀音拴娃娃,都是婦女求子巫術的表現,這說明七夕節還有祈求生育的特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