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家畜,有多種多樣的功能,這一點在藝術世界中也有一定反映。如在繪畫、雕刻、裝飾和舞蹈中都有形形色色牛的形象,牛成為藝術創作的來源,也是重要的藝術主題。
繪畫是古代重要的藝術形式,但是因繪畫材料不同,形成不同的畫種,如岩畫、畫像石、年畫、紙畫等等,在各類畫中都有牛的生動形象。
(一)岩畫
在岩石上繪製或雕刻的形象,俗稱為岩畫。在我國各地都發現有很多岩畫,其上多有牛的形象,如內蒙古陰山岩畫上,不僅有野牛,還有水牛和黃牛。這說明當時內蒙古陰山地區,氣候溫暖,水草豐茂,適合牛羊生存。北朝鮮卑歌手斛律金有一首《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牛是當地遊牧民族的重要飼養對象,《史記?匈奴列傳》:“匈奴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驢?、??、??、??。”漢代匈奴還從中原大肆掠奪牛羊,中原王朝也從匈奴地區掠奪牛羊,少者數萬,多者千百萬頭,這些必然會在岩畫藝術中有所反映。
在雲南滄源岩畫中,由於反映的是農耕民族的生活,牛在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除獵牛圖外,還有放牧圖、牽牛圖,有些儺舞場麵,還有以牛為犧牲品的內容。
(二)畫像石
在刻石上,刻有各種形象,俗稱畫像石,其實不是繪製,而是刻製,屬陰刻浮雕畫,其中有許多牛、牛耕的形象,例如:
江蘇泗洪縣重崗鄉出土耕種畫像石,其上有一農夫在前引導,另一農夫牽牛,還有一農夫扶犁,犁為二牛抬杠。
江蘇睢寧雙溝出土一件牛耕畫像石,上層為神仙故事,下層為牛耕田和車輛圖,也為二牛抬杠式犁。
山東鄒城出土一件農耕畫像石,前為人挑擔,中間為二牛抬杠犁,後為牛車圖。
陝西米脂官莊出土一件雙牛曳犁畫像石,上為莊稼,下為二牛抬扛犁,人扶犁而耕。如此等等,都是畫像石上的牛及牛耕形象。另外,在唐宋時期的墓誌?石刻上也有生動的牛形象。
(三)畫像磚
在磚上也繪有各種牛的形象,這一點在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畫像磚上最為突出,其中有許多牛的形象,計有牧牛圖、犁地圖、耙地圖、椎牛圖、宰牛圖等等。在犁地圖中,不僅有傳統的二牛抬杠,還有一牛挽拉的雙轅犁,其實,從犁地到收割,在畫像磚上都有生動的描述。其中的宰牛圖,有人一手牽牛,另一人手握著錘子,正欲往牛頭擊去,這是典型的椎牛方式,是一種原始的殺牛方法。
(四)青銅器的牛紋
在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經常會有牛首紋飾出現。另外,牛紋在滇文化青銅器上也是很多的,如在河北盧龍縣東?各莊商代遺址出土的一件弓形器上,中央有一圓形凸鈕,鈕兩側各刻一牛紋,形成對牛形象,這是比較少見的。又如在雲南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生產工具、兵器、生活用具、貯貝器上,都有大量的鏤刻或雕塑牛圖像,這些牛是財產的重要標誌。在江川李家山第24墓出土一件銅鼓,其上有一組花紋,中央立一竿,下拴一牛,周圍有四人翩翩起舞,這當是鬼竿舞。
在牛裝飾圖案中,還有一種牛與鳥“共生”,共存的形象,宋昊曾《能改齋漫錄》卷八載張芸叟詩:“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這說的是夕陽西下,耕牛回村了,牛背上站著寒鴉,寧靜自然,反映了農村景物。其實在考古時發現的這類資料很多。
在雲南石寨山一號墓58號銅鼓腰部,鑄有六隻船,兩船一組,每組前後各有一人,作奔走狀,兩船間隔一牛,前組牛身上落一鳥,牛頭下也停立一鳥,這是牛鳥結合的最早形象。四川會理三號銅鼓腰部也有兩層裝飾,上層有小鳥六隻,下層分為八格,也有牛鳥組合圖案,牛背之鳥多作飛來立足未穩之狀,地上之鳥則為站立狀態。
這種牛鳥共存的形象,不僅是一組藝術對稱美,也表明動物除爪牙相加,殘酷鬥殺外,還有和平共處,共同生存的一麵,這是工匠們對大自然的讚美,也反映了古老的自然生態環境。
(五)年畫、剪紙
年畫是中國傳統的繪畫形式,又稱木板年畫,顧名思義,是先在木板上繪畫,然後刻成陽、陰花紋,再在上塗墨或其他彩色,鋪紙印成美妙的年畫。年畫的題材很多,有神像、曆史故事、生產、生活和吉祥圖案等,大部分是迎合農村需要而印製的,因此以表現農村生活為主。由於牛是農民們的寶貝,所以牛必然被畫在年畫中。如牛郎織女故事就是重要的主題,濰坊印的“大喜牛”、“男十忙”,蘇州印的“三百六十行”,楊柳青印的“同慶豐年”等等,都有不少牛的形象,此外,在民間剪紙上也都有牛的題材,這是農民生活的寫照,也是對耕牛的讚頌。
(六)壁畫、紙畫
在壁畫、紙或絹上繪牛,在古代很流行,而且隨著年代的推移越來越多,以唐代的五牛圖最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