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牛雕精華(2 / 2)

錯銀牛燈

在江蘇邗江甘泉二號墓出土一件牛燈,高46.2厘米,長26.7厘米,牛體粗壯,俯首探角,尾向上彎卷,燈座立於牛背之上,燈盤有短柄,罩部鏤孔,上有環耳。燈體飾以精細的錯銀花紋,十分優美。

唐代鐵牛

在山西永濟蒲津遺址出土過四件鐵牛,該牛是唐開元十二年(724)鑄造的,本意是為了固定浮橋之用,也兼有鎮水降妖之意。這四頭鐵牛很龐大,每個長3米,寬2米,高1.8米,重55-75噸,分前後三排,麵向西朝黃河而立,牛旁各有一牽牛人,還有鐵山兩座,呈鐵柱狀。古代鐵牛不限於此,明代陳仁錫在《潛確類書》中記有:“陝州有鐵牛廟,頭在河南,尾在河北,禹以鎮河患。”蘇東坡在一首詩裏寫道“誰能如鐵牛,橫身負黃河”,描述的正是這隻龐大的鐵牛。

此外,像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橋頭的銅牛,則是清代牛雕的代表作。

除了獨立的立體牛雕外,在某些工具、武器和樂器上也有一些立體牛雕,這方麵在青銅器中多有反映。如安陽小屯第二十號墓出土一件牛頭刀,兩角微曲後彎,雙耳平貼上聳,兩目作臣字形,鼻開兩孔,口張很大。在建平石砬山741號墓出土一件夏家店文化的牛首青銅刀,刀較短,折背內刃,柄部有三角形紋飾,柄端為牛首,雙角內曲,兩目突出。

這些牛體長,短頸,有向上內彎的雙角,具有蒙古黃牛的特征。

在西南出土的青銅文化中,也有類似形象。如雲南江川李家山、晉寧石寨山的銅鼓、生產工具、生活器皿、樂器上都有立雕牛飾件。當地出土的銅葫蘆笙,呈球狀,曲管,在曲管頂端有一吹孔,球體上有5-7個插管,在曲柄頂部鑄一雄健的立牛。此外,在動物牌飾上,也多有牛的形象。

另一種是浮雕或平麵雕的牛形象。

在商代青銅文化中,已發現過牛形象,如安陽1004號墓出土的一件青銅甲胄上,就有一個牛頭形象。當時人們認為牛是家畜之王,有力量,甲胄上裝有牛頭,就會使甲胄的主人也有力量,可以製服敵人。北京琉璃河出土一件伯矩鬲,在其蓋和三足上都有牛紋飾。牛在這裏不僅是力量的象征,也是占有財產的標誌。在燕文化中,也出土過牛首雙馬紋金飾件。明清以後也多有牛的形象出現,如圓明園遺址所留下來的生肖銅象,就是古代文物的精品。

在內蒙古出土的匈奴青銅器中,有不少銅牌就是牛的形象,常見的是在牌中心站立一隻公牛,強健有力,形象逼真。在阿魯柴登出土一件匈奴金牌,以俯瞰構圖,刻畫出四隻小老虎,由兩側筮咬一牛,該牛雙角彎曲向內,牛頭昂而不動,絲毫不動,臥在那裏,而四隻小虎對牛無可奈何。遼寧淩源五道河子出土一件金牛牌飾,長喙,卷尾、怒目,作低首前衝狀,表現鬥牛之勢。在西岔溝出土過一件雙牛牌飾,二蘭虎溝出土過一件牛牌,為二牛頭正麵並立,身軀作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