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迎春神(1 / 2)

中國是農業古國,農業的豐歉,關係國計民生,也涉及國家安危,因此從政府到百姓,都十分重視農業。在節日文化中,有一個立春節,其中心活動是鞭春牛,它是勸農節,也是春耕序曲。

春季是從立春開始的,立春又名打春、正月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常言說:“一年之計在於春。”

通常是在冬至後四十六天為立春,或者在大寒後十五日為立春。當日鬥指東北維,此時行黃經315°,氣溫開始上升,寒氣逐漸減弱。但是立春後風大,民謠曰:“春來鵝毛起。”正因為如此,山東民間還有一個測量立春時刻的方法,即取一竹筒,豎著埋在地下,竹筒口部露出地麵,然後在竹筒口部放置一枚鵝毛,鵝毛什麼時刻起來,就標誌立春的時間到了。

立春是冬去春來的轉折點,圍繞立春有一係列節日活動,如迎春、祭芒神、鞭春牛、施巫術、行宴樂等等。這些活動的目的是祈求農牧豐收,人丁興旺。這些活動不僅是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曆史上也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其中的鞭春牛儀式及其留下的春牛圖,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特色。

迎春,又名演春、接春,是立春前一天迎芒神的儀式。

迎春的曆史由來已久。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迎春是遠古時期一種很普遍的信仰,各個氏族部落由巫覡迎春,這一風俗雖然不見於文獻,但在民族學中不乏其例。

第二階段迎春是進入文明時代以後形成的,由皇室控製。皇帝迎春之後,平民百姓才迎春。《禮記?月令》:“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大夫以迎春於東郊。”後世也沿用其製。

第三階段迎春已不由皇帝親迎,改由京兆將春牛芒神迎入宮中,皇帝在宮中舉行迎春之禮,再由宮中推及民間。《東京夢華錄》卷六:“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府前左右,百姓賣小春牛,往往花裝欄坐,上列侍郎、府尹及丞隨後,由午門中門入。至乾清門、慈寧門恭進,內監各接奏,禮畢皆退。”

明代時迎春又有了一些改進,側重由民間迎春送進宮中。蔣一葵《長安客話》:“立春之先日,京兆尹率僚屬官有事於迎春。由東關迎府,由府迎入朝。首進皇上春,進聖母皇太後春,次進中宮、皇子春。金碧輝煌,製造工致,大非各省直郡縣芒神土牛之比。然郡縣迎春類有春牛亭,京國亭獨闕,各官仆仆亟拜於荒坡野草之間。萬曆癸巳,大京兆議為亭,請於上而建之。芒神有廳,駐旌有所,以候節氣,以崇行壯麗,蓋彬彬乎大觀矣。”在明代《農書》版畫中有一幅神農畫像圖,就非常清晰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