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吃牯髒活動最多的一年,也是吃牯髒的高峰,從殺牛到送鼓,要進行半月之久,內容極其豐富,現在按時間順序加以介紹。
十月乙亥日,殺牛。在殺牛前,必須請“爸賽”即審牛師或洗禮師來審牛,他根據牛的毛旋來判斷牛的好壞,如在牛的眼角、眼下有旋就不能殺,否則會發生不祥事件,在腹下或生殖器下生旋的牛則要破財。牯髒牛選擇好後,必須在牛背上放一個棉花團,將一碗水和一碗酒灑在牛鼻子上,並用一把青草掃牛角,向牛獻雞、魚等食品。審牛師誦念掃牛經,還將雞毛、魚鱗貼在牛頭上。當天並不立刻殺牛,而是放牧一天,第二天才殺牛。第二天由牯髒頭首先殺牛,或者請女婿殺,地點在河邊。過去殺牛,“通常是用標槍將牛刺死,並就牛倒斃的方向,以卜凶吉,大論是牛頭傾向家宅為吉。如果屬於一個家庭的舉行倒牛大典,主持執標槍的人,多半是這家主人的娘舅或娘舅的兒輩”。近代殺牛則用砍牛刀,殺牛時,由一人用長木杆係住牛環,將牛頭撐高,另一人用砍牛刀向牛的頸部砍去,一定斬斷喉嚨,牛即倒地而死。牯髒頭殺牛以後,其他人才動手殺。但必須在天亮前後進行。牯髒頭要拿出一條牛腿給女婿、歌師等人作為酬謝,當天雖殺死了牛,還沒有向祖先奉獻,所以要將牛頭、牛尾和四腿六件放在牛圈上,牛嘴裏插三根草,表示牛還活著。
子日,早晨各家分別祭祖,中午各戶家長到第一牯髒頭家裏喝酒。
醜日,歌師和群眾到第二牯髒頭家喝酒,唱祭祖歌,下午煮牛頭,燒牛腿燉食,招待家族成員。
寅日,在第三牯髒頭家唱歌,下午獻牛角,各家把牛角帶到鼓場,依次捆在中柱上,層層櫛櫛,十分壯觀。各戶還拿來酒、肉、錢供奉。祭祖時,禮師為主人祝詞,說女的像什麼,男的像什麼,如何交配,才能生九男九女,有吃有穿。認為這是最好的祝詞。這時主祭家庭的婦女,盛裝走過桌前,禮師手持葫蘆或瓠瓜,副手則用竹筒或特製的生殖器形式的木筒,內盛甜酒,向婦女灑去,有的婦女撩起圍腰接受。
卯日,在第四牯髒頭家唱祖歌,晚上繼續遊方。
辰日,在第五牯髒頭家唱祖歌,下午分配“角形排骨”。事先在殺牛時留一塊排骨,呈三角形,如牛角狀,依次擺在鼓場上。這時,禮師頭戴牯髒頭的帽子,手捧牛角酒,念經後,把排骨砍為兩半,一邊給牛主人,一邊分三份送給牯髒頭、禮師和群眾煮吃。
巳日,各家從第一牯髒頭家取回牛角,把牛肋骨肉和牛頸抬到河邊祭祀祖先。
午日,此日的主要活動是迎“修一康”,即迎鳥巢。鳥巢以竹篾編製。舉行儀式時,由吃牯髒的專職人員吹著蘆笙,領著牯髒頭到河邊,把鳥巢放在地上,同時把一枚熟雞蛋丟在地上,圍繞鳥巢轉三圈,最後把雞蛋向村寨方向踢去。然後把舊衣服墊在鳥巢內,以便鳥在其中生蛋,接著撿一個河光石放在鳥巢內,象征鳥在其中孵蛋。事後把鳥巢抬到第一個牯髒頭家,牯髒頭的妻子事先到途中迎接,把鳥巢安置在室內中柱前的五倍子樹杈上。這時將鳥巢內的衣服和河光石取出來,放入糯穀穗,祈求五穀豐收。當天晚上,由幾個十二三歲的小孩,點燃火把,爭先恐後地往鳥巢內投火把,作轟趕狀。事先站在樓上的兩個男子則不斷向鳥巢上淋水,不讓鳥巢起火,如此表演三個晚上。苗族認為火把代表龍,這是祈求人丁興旺、五穀豐收的巫術。
申日,舉行過橋受精巫術。儀式舉行前,在牯髒頭家放兩個板凳:一高一低,高凳當供桌使用,放有小豬等供品,據說此凳是祖先走過的橋,低凳是供子孫們使用的,所以能用其表演過橋受精儀式。當天早飯後,五個牯髒頭的妻子皆穿上自己丈夫的長衫,女扮男裝。每個人提著一個竹籃,由第一個牯髒頭的妻子帶頭,一一從低凳上走過。這時站在一側的人,拿著盛有甜酒的葫蘆向她們噴灑,象征受精,認為如此表演,婦女才能生兒育女,否則是不能生育的。這個儀式說明,一方麵婦女是生育的主體,另一方麵,也要有男子配合,所以都穿有長衫,隻能男女或夫妻配合,才能保證人類自身的生產。這種巫術顯然是對偶婚以後的產物,它要比圖騰崇拜性質的迎鳥巢巫術進步。
酉日,主要活動是抬巢、做生殖模型和修房子。當天從第一牯髒頭家裏的穀倉裏取出糯米,先做三個粑粑,其中有一個必須穿孔,準備套在牯髒頭女婿的脖子上,另兩個粑粑送給背水的女兒。五個牯髒頭把其餘的糯米飯做兩個男性生殖器模型,貼在第一牯髒頭家的中柱和牆上(供吃牯髒結束前夜婦女食用),同時做兩個木製的男女祖先像掛在鼓廟內,並由第一牯髒頭殺一頭豬,放在高凳上。
此外是捆房子。據說過去苗族祖先住的房子不結實,經受不了風吹雨淋,也擔心吃牯髒時人多把房子擠壞,所以必須組織寨內群眾搓繩子,把第一牯髒頭家的房子捆一捆。顯然這是象征性儀式,可能是一種古老的習俗。
當天,女婿要拄著拐杖光臨,背著炒米,還有一群隨員,其中有兩個人抬一個木桶,內裝七隻鴨子,有一人背著飯籃、酒和鴨子,還有六個人各扛一根竹子。五個牯髒頭的妻子必須出寨迎接,敬獻甜酒,然後帶到各個牯髒頭家,主人仍然以酒肉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