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攝影家來說,自然光或日光雖然采用方便,然而卻是一種較難對付的光線,尤其是在進行彩色攝影時,這種難度更大。這是因為自然光是變化不定、難以預料的。它不僅在亮度上不斷變化(這還可以用測光表測量),而且顏色也在不斷變化(這卻是很難覺察,實際上也無法精確地測量的)。
英國攝影家基恩。尼爾森認為,攝影者應該發現和研究光線在一天之中和一年四季的不同變化,並理解其全部意義。他提出了一種觀察光線變化效果的方法:找一個當地的景物,在一個晴天時對它拍照,每小時拍一張。如果你從一個位置拍攝,就能看出太陽移動位置時光線的變化效果。也可以在白天一個特定的時間,圍繞一個被攝物拍攝,你將為所獲得的多種光線效果而大吃一驚。如要了解太陽的光有多強,也可以試著把太陽也拍進畫麵,但小心不要讓強光傷著眼睛。在下午3點以後或上午9點前拍攝,對著陽光將能拍出剪影照片。可以先讓鏡頭從太陽處移開,從而測得曝光讀數;然後,根據這個讀數拍攝包括太陽在內的所有景物。然後,變換光圈,按原樣再重複拍攝一張。在膠卷衝洗完以後,比較最後的結果。
尼爾森還告誡攝影者,不要低估一年中不同時間的光的質量。“一個寒冷的‘12月份的早晨,如果大雪鋪地或樹林、灌木叢上蓋滿灰白色的霜,清亮、新鮮的藍色調為你提供了拍照的好時機。
“10月份和11月份,當氣候轉冷,樹木紛紛落葉的時候,要多留神光線在潮濕季節中的朦嚨效果。“秋天是多霧季節,清晨起床後是拍霧景照片的最佳時間。如果你能夠左黎明時分從被窩裏爬起來的話,你將會發現清晨的空氣有它自己獨有的清新和寂靜,此時拍攝,則可成功地把黎明的嫵媚姿態記錄在膠片上。”
美國攝影家A?法寧格將白天的自然光分成三種類型,並總結出了在不同類型光線下拍攝的經驗。“白色的”白晝光就日光型彩色膠片來說,這是一種“標準的白晝光”。這是直射陽光和太1B高出地乎線20度以上時略有白雲的蔚藍天空所反射的光線的混合體。在這種光線下,用日光型彩色膠片拍攝,進行正確曝光和衝洗,色彩表現是很真實的,不需要使用校正濾光鏡。
另一種接近於白色的白晝光,是太陽完全被均勻的低空霧氣遮蓋時的光線。但這種陰天天璧無瑕氣即使有細微的變化,也會影響色彩平衡,使之變藍,因而,最好用81號色彩平衡濾光鏡、紫外線濾光鏡或天光鏡予以校正。
“光”生性自由卻又富有內涵,以至於每一位它的膜拜者——科學家亦或藝術家,都難以抵抗它強大的魅力。它的魅力來源於它的變化多端,而這樣的變化多端更讓它顯得神秘莫測,難以捉摸。也許對於很多人來說,“光”就是一個“黑盒子”,我們欣賞、讚美它美麗的外表,但卻對它的本質不甚了解,這樣的困惑伴隨了很久,並將長期縈繞心頭。許多理論上的知識仿佛揭開了它神秘的麵紗,但是實際觀察中的迷惑仿佛告訴我:“嘿!小子,那才是冰山一角。”困惑永遠存在,但這並不阻礙所有膜拜者前進的腳步,對未知和神秘的“光”的探索是很多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人像是攝影愛好者最喜歡拍攝的題材,雖說拍到一張令人滿意的肖像並非易事。但我們隻要選好拍攝的環境,控製好拍攝的光線,利用自然光也能創作出傳神的人像攝影作品來。拍攝人像一般選擇100-300mm焦距段的鏡頭為宜,這種焦距的鏡頭能使人像具有良好的透視效果,並能使拍攝者與被攝人之間有一個合適的距離,消除被攝人的緊張感。
拍攝室外自然光人像,以日出後或日落前1-2小時的光線為最佳,這時光線的角度較低,太陽與地平線成45度角以下,光線柔和,反差較小,不會在麵部形成強烈的陰影。利用側光可突出麵部的形狀和輪廓,使人物肖像具有良好的立體感。
利用室外自然光拍攝人像,為使主體突出,應選擇深暗幹淨的背景,避免雜亂而耀眼的背景,盡量使用大光圈來虛化背景。測光時以人物麵部為準,最好使用點測光表。若沒有點測光表,可以走近拍攝的主體人物,或使用長焦鏡頭拉近,讓人物麵部充滿取景窗,測取合適的曝光值之後再拍攝。
利用窗戶自然光來拍攝室內人像,最好選擇一扇沒有直射陽光的窗戶附近來拍攝,因窗戶和房間的大小決定著光線的質量,可以使用窗簾來減弱光線。若窗戶的光線有不完美之處,就會使照射到被攝人物的光線晦暗,反差較強,此時可使用閃光燈或反光板進行補光,改善人物麵部的反差,可獲得更多的陰影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