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落時的光線有以下幾個特征:
1.陽光照度變化大,以及與之對應的地麵景物亮度變化快。日出是隨著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陽光照度迅速升高。日落是隨著太陽逐漸下落,直至消失在地平線下,光線照度迅速減少。
2.日出、日落時由於太陽光線是斜射到地麵上,光波通過地球表麵的大氣層較厚,波長較短的高青溫色、藍色光被大量吸收,而波長較長的低色溫黃、紅色光穿過大氣層較多,所以日出、日落時刻的太陽色彩往往呈現橙紅色、紅色或金黃色。在這種低色溫光照的影響下,地麵景物受光麵色調偏暖,明亮反光體反射的高光點不是白色而是多為橙黃色、金黃色。
3.日出、日落時陽光色溫變化也很快。日出時色溫由低變高,大約從2800K迅速升到3500K,並隨著太陽進一步的升高在上午時刻達到5500K左右。日落時色溫由高變低,特別是陽光接近地平線時色溫迅速下降,呈暖色調效果。
4.由於太陽是一種極明亮的物體,隻要它在畫麵中出現其亮度遠高於地麵任何一個物體,並形成一個較大的亮度反差,因此以太陽為主體或為背景形象結構時候地麵景物多用剪影效果。
霞光或霞層往往產生在日出之前和傍晚的時候,這時光線照射角度傾斜,地麵的景物能拖下長長的影子,萬道霞光映紅了山巒和大地,景象瞬息萬變,猶如神秘的“蒙娜麗莎”。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能拍攝出“瑞氣千條”的絢爛金色作品。
早霞往往見於雷陣雨天氣。這時陽光透過濃重的水汽產生折射和散射,分解出大片的紅光,給附近的雲層染上金紅色的塗層。如果結合噴薄而出的一輪紅日共同拍攝,將是一幅大自然的無比壯麗的畫卷。
早霞多於日出之前先行出現,可先行了解第二天的天氣狀況:晴轉陰有雷陣雨的天氣,出現早霞的可能性較大。要事先找好支三腳架的取景點,方向為迎著太陽升起之處的開闊地段,最好在日出方向有較大朵的沉積雲為妙,視野中大海或遠山的地平線一覽無餘的地形最為有利拍攝。
拍攝器材應選用200毫米以上的長焦距望遠鏡頭,不一定非要用雷登81C之類降色溫鏡片,但是一定要有堅固的三腳架。可選擇ISO100膠片,光圈f/8–f/13,快門1/30-1/60秒,或采用中央重點測光亦可;但是若需要得到地麵景物相對較清晰的影像時,至少應采用全畫麵均衡測光或點測光。
霞光持續時間相對沒有晚霞長,注意也是在光線最低時,沉積雲的金色鑲邊最為絢麗。
晚霞大多出現於雨後的傍晚,而且預兆著第二天的好天氣,俗稱叫做“火燒雲”。晚霞的麵積比早霞大,利用好了,能產生“紅透半邊天”的詩意效果。
由於傍晚時空間的濕氣略少,故晚霞常比晨霧光線淡薄。利用晚霞拍攝景物,必須在較遠的景物中才有霞光的氣氛表現出來,拍攝較近距離的景物會象沒有晚霞一樣。通常也是運用逆光拍攝晚霞景色,有晚霞的地方就能像晨霧景色一樣,表現出景物的淺淡層次。但逆光照射在晚霞景物中,景物的近處因沒有霞光氣氛,容易受遠處霞景的光亮影響而曝光不足。因此,拍攝霞景時,要是以近處景物作主體的話,就應以近處為測光標準。有時拍攝遠處的晚霞景色,我們就要用長焦距的鏡頭拉近拍攝,使景物在畫麵上所占麵積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