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清晰美(2 / 2)

再算CCD的分辨率,Sony828用的2/3“CCD,8.8*6.6mm,8M像素,CCD間距0.0027mm,S7000用的1/1.7”CCD,7.6*5.7mm,6M像素,CCD間距也是0.0027mm。其他的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算算,可以說,除了DSLR,大多數的DC采用的光學鏡頭的解析能力要低於感光元件的分辨率。

從理論上說,當鏡頭聚焦於某一點時,隻有這一點的物體能在膠片上清晰地結象。但是實際上,在焦點前後的一定範圍內的景物,在膠片上的結象也是較為清晰的。這個範圍稱為"景深"。請注意這裏使用"較為清晰的"修飾詞來形容清晰度,是很有道理的。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假如你用135膠卷拍攝一個人物的頭部特寫,焦點是聚在眼睛上。如果是接觸印相,那麼,在這張135照片上,從被攝者的鼻尖到嘴以及耳朵很可能是全部清晰的。如果是小倍率放大,則在放大照片上,被攝者的鼻尖和耳朵就不是你想象的那樣清晰。當你用這張135負片放大為12X15時的照片時,又會發現真正清晰的隻有被攝者眼睛前後的一小部分。然而,假如你把這張12X15時的大照片放在一個架子上,並後退十英尺遠觀看,這時,你又會發覺照片上影像的清晰部分增加了。如再後退一些,則會感到照片上的影象全部都清晰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用"較為清晰的"修飾詞來形容由景深產生的清晰度。這種“較為清晰的”意思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製作照片的大小和觀看距離這兩個因素。

為了從理論上真正弄懂景深的含義,有必要先弄懂一個概念,這就是模糊圈。

一幅畫麵,看起來是清晰或不清晰,在於眼睛對畫麵上各個細部的分辨能力如何。能分辨則感到清晰;不能分辨則感到不清晰。

當鏡頭聚焦於某一光點(影象是由無數光點組成),在膠片上產生的影象並非真正是一個點,而是一個圓圈。不管這個圓圈多麼小。直徑都是可以測量的。這種在視覺上是一個點的最大圓圈稱之為"模糊圈"。由此可見,對於放大為同樣大小的照片,較小的底片比起較大的底片來說,模糊圈應該更小些。相機上的景深刻度也就是根據模糊圈來確定的。

假如,製作大幅照片,或者用高倍率放大負片中的一小部分畫麵,便會發覺預定的模糊圈太大了。這樣,即使是在相機景深刻度範圍內的景物也會令人感到不清晰了。同樣的道理,對於放大為相同大小的照片,小底片比大底片的模糊圈應該小些,才能取得清晰的效果。因為小底片的實際放大倍率來得大。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取得較為清晰的影象,就不能死板地應用相機上的景深表了。而應該自己確定更為實際的標準。最簡單的方法是使用大一檔光圈的景深刻度。也就是說,如果實際使用f/8拍攝,景深範圍則按f/5.6的最深來掌握。

除了上述因素,在一張照片上,景深的大小取決於三個方麵:鏡頭的焦距、光圈的大小、相機到被攝體的距離。

鏡頭的焦距:景深越大;鏡頭焦距越長,景深越小。

光圈的大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對於一隻具體的鏡頭來說,當聚焦在某一距離,景深與光圈大小直接有關。然而,實際上對任何鏡頭來說,都有某種最佳光圈,比最佳光圈小的光圈,盡管能產生更大的景深,但從藝術的效果來看;將是使影象的清晰度降低而不是提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