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7年至公元280年)

公元167年 漢桓帝永康元年

十二月二十八,漢桓帝駕崩。二十九,因桓帝無子,迎立解瀆亭侯劉萇之子劉宏。

《三國演義》第一回 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

第二回 初因桓帝無子,迎立解瀆亭侯之子,是為靈帝。靈帝入繼大統,遂迎養母氏於宮中,尊為太後。

按:《三國演義》是一部曆史小說,小說裏的大部分情節在《三國誌》、《資治通鑒》等史籍中都有案可稽,年代脈絡也十分清楚。本文的年月日除特別加注者外,均據於《資治通鑒》。係日按農曆。

是年,曹操十三歲。

曹操生於155年。據《三國誌/魏書/武帝紀》建安二十五年(220):“春正月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第七十八回:曹操“囑畢,長歎一聲,淚如雨下,須臾,氣絕而死,壽六十六歲。時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

孫堅十三歲。

孫堅生於155年。據《三國誌/吳書/孫堅傳》:“[堅]為祖軍士所射殺”。裴注引《吳錄》曰:“堅時年三十七。”《漢紀》《吳曆》《資治通鑒》均係孫堅之死於初平二年(191)。第七回:“堅方欲上山,忽然一聲鑼響,山上石子亂下,林中亂箭齊發。堅體中石、箭,腦漿迸流,人馬皆死於峴山之內;壽止三十七歲”。

劉備七歲。

劉備生於161年。據《三國誌/蜀書/先主傳》章武三年(223):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於永安宮,時年六十三。”第八十五回:劉備“言畢,駕崩,壽六十三歲。時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

公元168年 漢靈帝建寧元年

正月二十一,劉宏即皇帝位,為漢靈帝。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

八月,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

九月初七,竇武、陳蕃做事不密,反為曹節所害。

公元169年 漢靈帝建寧二年

四月二十一,青蛇蟠於禦座。二十二,雷雨冰雹,拔起大樹百餘。

公元171年 漢靈帝建寧四年

二月十三,洛陽地震。

公元175年 漢靈帝熹平四年

孫策出生。

據《三國誌/吳書/孫破虜討逆傳》建安五年(200年):“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至夜卒,時年二十六”。《第二十九回》:孫策“言訖,瞑目而逝。年止二十六歲”。

公元178年 漢靈帝光和元年

四月初七,侍中官署雌雞化雄。

六月二十九,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

七月,青虹現於玉堂。議郎蔡邕罷官。

第一回 靈帝下詔詢問群臣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虹墜雞化,乃婦閹幹政所致。靈帝攬奏歎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窺視,悉告左右。遂以他事陷蔡邑於罪,放歸田裏。

公元180年 漢靈帝光和三年

十二月初五,何貴人封為皇後。

第二回 何貴人出身屠家,入宮後生皇子劉辨,遂立為皇後。其兄何進由是得權重任。

公元181年 漢靈帝光和四年

十月,何皇後鴆殺王美人。

第二回 靈帝寵幸王美人,生皇子劉協。何後嫉妒,鴆殺王美人。劉協由靈帝生母董太後養於宮中。

公元182年 漢靈帝光和五年

孫權出生。

據《三國誌/吳書/吳主傳》太元二年(252):“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諡曰大皇帝”。第一〇八回:孫權“至次年四月內,病勢沉重,乃召太傅諸葛恪、大司馬呂岱至榻前,囑以後事。囑訖而薨。在位二十四年,壽七十一歲,乃蜀漢延熙十五年也”。

公元183年 漢靈帝光和六年

秋,張角密謀起義。

第一回 初,巨鹿郡張角以妖術傳授門徒,號稱“太平道”。徒眾日多,張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將軍。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派遣其黨馬元義,結交中常侍封諝以為內應,約於明年三月五日舉事。

公元184年 漢靈帝中平元年

正月,張角起義計劃敗露。

第一回 張角弟子唐周上書告密。朝廷收捕馬元義,車裂於洛陽。張角聞知事露,星夜舉兵。

二月,黃巾起義爆發。

第一回 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弟張梁稱人公將軍。四方百姓裹黃巾以從,賊勢浩大,官軍望風披靡。

三月,靈帝遣兵討伐黃巾。

第一回 初三,靈帝任命何進為大將軍,鎮守京城洛陽。初七,派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俊分三路討伐黃巾軍。

劉關張桃園結義。

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中山靖王之後劉備,與涿縣賣酒屠豬的張飛、河東解良的亡命之徒關羽,在桃園結為異姓兄弟,招兵買馬。中山商人張世平、蘇雙資助劉備起兵。劉備帶著部屬,隨校尉鄒靖征討黃巾,屢立戰功。據《三國誌先主傳》《關羽傳》。

四月,皇甫嵩、朱俊討伐潁川黃巾。

第一回 朱俊失利,黃巾軍依草結營,圍皇甫嵩於長社。皇甫嵩令軍士束草縱火,奔擊賊營,黃巾四散奔走。恰好騎都尉、沛國人曹操統軍趕到。

五月,皇甫嵩、曹操與朱俊會師,大敗黃巾軍,斬首數萬級。

六月,董卓代盧植為將。

第一回 盧植圍張角於廣宗,將次可破。朝廷差黃門左豐前來打探。盧植不肯賄賂,左豐挾恨回奏朝廷,說盧植高壘不戰,惰慢軍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將董卓代之,取盧植回京問罪。

八月初三,朝廷以董卓屢敗,命皇甫嵩代之。

十月,皇甫嵩斬張梁於曲陽。

第二回 皇甫嵩大獲勝捷,朝廷以董卓屢敗,命嵩代之。嵩到時,張角已死;張梁統其眾,與政府軍相拒,被皇甫嵩連勝七陣,斬張梁於曲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送往京師。餘眾俱降。

十一月,皇甫嵩斬張寶於陽城。靈帝加皇甫嵩為車騎將軍,兼冀州牧。

第二回 朱俊收複宛城。

第二回 黃巾軍將領趙弘、韓忠、孫仲占據宛城,朱俊久圍不拔。朱俊撤去一麵包圍,誘使敵人出來逃生,進而予以猛攻。司馬、富春人孫堅率先登城。二十二,攻下宛城。

公元185年 漢靈帝中平二年

春,張飛怒鞭督郵。

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劉備因軍功授中山府安喜縣尉,督郵至縣索賄不成,反誣陷劉備。張飛怒而鞭之,劉備棄官奔代州。據《三國誌先主傳》注引《典略》。

六月,張讓等封為列侯。

第二回 靈帝以征伐張角有功,封中常侍張讓等十二人為列侯。張讓向皇甫嵩索取金帛,皇甫嵩不肯與,張讓等奏罷其官。

十月,靈帝殺諫議大夫劉陶、司徒陳耽。

第二回 諫議大夫劉陶上書,說天下盜賊並起,皆由宦官欺君害民引起。靈帝怒,收劉陶入獄,嚴刑拷問,劉陶自殺。司徒陳耽為人忠正,遭宦官怨恨誣陷,死於獄中。

公元186年 漢靈帝中平三年

二月,靈帝封中常侍趙忠為車騎將軍。朝政愈壞,人民嗟怨。

公元187年 漢靈帝中平四年

五月,漁陽張舉、張純反。張舉稱天子,張純稱大將軍。

十月,長沙賊區星作亂。靈帝下詔,以孫堅為長沙太守,討伐區星。

孫堅平定江夏,封烏程侯。

第二回 是年,曹丕出生。

據《三國誌/魏書/文帝紀》:“中平四年(187)冬,生於譙”。“黃初七年(226)夏五月,丁巳,帝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第九十一回:“卻說魏主曹丕,在位七年,即蜀漢建興四年(226)也。……言訖,墮淚而薨。時年四十歲”。

公元188年 漢靈帝中平五年

三月,朝廷封劉虞為幽州牧,領兵往漁陽征剿張舉、張純。

公元189年 漢靈帝中平六年

三月,張純專橫凶霸,士卒心變。帳下頭目刺殺張純,將頭納獻於劉虞。漁陽盡平。

四月,劉虞平寇有功,封太尉。

漢靈帝駕崩,少帝即位。

第二回 十一,漢靈帝駕崩。中常侍蹇碩欲先殺大將軍何進,後冊立皇子劉協為帝。十三,何進扶立皇子劉辨即皇帝位,是為少帝。少帝尊母親何皇後為皇太後。何太後主持朝政,命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二十五,何進命黃門令逮捕蹇碩,將他處死。

五月,大將軍何進驅逐董太後出京。

第二回 董太後和何太後兩宮爭權,何進將董太後遷出京城。初六,何進包圍驃騎將軍董重府宅,董重自刎於後堂。

六月初七,董太後突然死去。

七月,少帝封皇弟劉協為陳留王。

何進召董卓進京。

第二回《何國舅謀誅宦豎》:司隸校尉袁紹建議何進除掉宦官,何太後的母親舞陽君和弟弟何苗屢次進言阻止,何太後疑慮不決。袁紹勸何進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以脅太後。主簿陳琳、典軍校尉曹操都認為這種做法很危險。何進不聽,召西涼刺史董卓統兵來京。

八月,宦官殺大將軍何進。袁紹等盡誅宦官。

第三回 十五,何進進宮奏告何太後,請求殺死全體中常侍。中常侍張讓、段珪等在嘉德殿門前伏擊,殺死何進。何進部將吳匡與袁紹、袁術兄弟引兵突入宮廷,但見宦官,不論老幼盡皆殺之。二十七,張讓、段珪等被困宮中,無計可施,劫持少帝、陳留王劉協逃出宮去。河南中部掾吏閔貢領兵追趕,張讓投河而死。二十八,閔貢領著少帝、陳留王返回宮中,中途遇西涼刺史董卓。董卓見少帝戰栗不能言,陳留王自初至終並無失語,遂懷廢立之意。少帝還宮,不見了傳國玉璽。

董卓進宮,議廢立。呂布殺丁原,投董卓。

第三回《饋金珠李肅說呂布》:董卓進入洛陽。三十,董卓召集百官,提出改立陳留王為帝,尚書盧植反對,董卓欲殺盧植,議郎彭伯勸阻後乃止。董卓暗中指使荊州刺史丁原的部下呂布殺死丁原,從而吞並了丁原的軍隊。董卓對袁紹說要廢嫡立庶,袁紹勃然大怒,奔冀州。

九月,董卓廢少帝,立獻帝。

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初一,董卓廢少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皇帝,是為獻帝。遷何太後到永樂宮。初三,董卓鴆殺何太後。

十一月,董卓為相國,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威福無比。

第四回《謀董賊孟德獻刀》:董卓催逼懸賞捉拿袁紹,尚書周毖、校尉伍瓊說:“若購之急,勢必為變。不如赦之,拜為一郡守,則袁紹喜於免罪,必無患矣”。董卓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曹操謀刺董卓不遂,改名易姓,逃奔譙郡。路經中牟縣,為守關軍士所獲,擒見縣令。功曹認為天下正亂,不宜拘捕天下英雄俊傑,向縣令建議放了曹操。曹操經成皋,誤殺故人呂伯奢。曹操至陳留,盡散家資,招募義兵五千人。

公元190年 漢獻帝初平元年

正月,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

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參加討伐董卓聯盟的除曹操外,有南陽袁術、冀州韓馥、豫州孔宙、兗州劉岱、河內王匡、陳留張邈、東郡喬瑁、山陽袁遺、濟北鮑信、廣陵張超、渤海袁紹。眾人推舉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聯盟與董卓軍隊在汜水關交戰,關羽溫酒斬華雄,威震三軍。

二月初三,董卓派人鴆殺弘農王劉辨。

董卓遷都長安。

第六回《焚金闕董卓行凶》:董卓以山東兵盛,欲遷都以避之。司徒楊彪、太尉黃琬反對。初五,董卓罷楊彪、黃琬為庶民。初十,尚書周毖、校尉伍瓊勸諫不要遷都,董卓斬之。十七,漢獻帝西遷長安。董卓捉拿洛陽富戶,盡斬於城外,取其金貲。教諸門放火,焚燒居民房屋並宗廟官府。

三月初五,獻帝抵達長安。

十八,董卓以袁紹故,領兵圍住太傅袁隗家,不分老幼,盡皆誅絕。

曹操與董卓部將徐榮戰於滎陽。

第六回 曹操認為:“董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進,與董卓部將徐榮戰於滎陽。曹操為流箭所傷,乘馬也受了傷。他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馬給他乘,說:“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公。”曹操上馬逃走,曹洪拖刀跟馬而從。曹操責備袁紹:“吾等始興大義,為國除賊。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

討伐董卓聯盟解散。

第六回 兗州太守劉岱,問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不與,劉岱引軍突入瑁營,殺死喬瑁。

公元191年 漢獻帝初平二年

二月,孫堅得傳國玉璽。

第六回《匿玉璽孫堅背約》:董卓派將軍李傕勸說孫堅,欲以女許配孫堅之子,孫堅拒絕。孫堅進入洛陽,在城南甄官署的水井中,找到少帝丟失的傳國玉璽。

七月,袁紹領冀州牧。

第七回 袁紹屯兵河內,冀州韓馥資助糧草。袁紹與公孫瓚密謀進攻冀州。韓馥懼,欲以冀州讓袁紹,長史耿武諫曰:“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死,奈何欲以州事委之?”韓馥不聽。袁紹領冀州牧,盡奪韓馥之權。韓馥投奔陳留張邈。

十月初一,董卓將司空張溫在鬧市中打死。

第八回 公孫瓚進攻袁紹。

第七回 公孫瓚任命劉備為平原相。劉備與趙雲相見後,甚相敬愛,於是趙雲隨劉備到平原國,為他統率騎兵。

孫堅進攻劉表,戰死。

第七回《孫堅跨江擊劉表》:袁術派孫堅去攻擊荊州刺史劉表。劉表派部將黃祖迎戰。黃祖戰敗,孫堅圍困襄陽。劉表派人偷偷出城求援,孫堅連夜追趕,被潛伏在峴山山林雜叢中的黃祖部隊射死。長沙人桓楷請求劉表歸還孫堅的屍體安葬。

據《三國誌·孫堅傳》初平三年:“[堅]為祖軍士所射殺”。裴注引《吳錄》曰:“堅時年三十七”。關於孫堅的卒年,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即初平三年。二是《英雄記》曰:“堅以初平四年正月七日死。”三是張璠《漢紀》及《吳曆》並以堅初平二年死。裴鬆之根據《吳錄》載孫策謝表有“臣年十七,喪失所怙”,認為:“本傳雲孫堅以初平三年(192)卒,策以建安五年(200)卒,策死時年二十六,計堅之亡,策應十八,而此表雲十七,則為不符。張璠《漢紀》及《吳曆》並以堅初平二年死,此為是而本傳誤也。”《資治通鑒》亦係孫堅之死於初平二年,今從之。

公元192年 漢獻帝初平三年

正月,荀彧投奔曹操。

第十回 荀彧字文若,舊事袁紹,今棄袁紹而投奔曹操。曹操與語大悅,曰:“此吾之子房也!”遂以為行軍司馬。

袁紹敗公孫瓚於界橋。

第七回《袁紹磐河戰公孫》:袁紹親自領軍迎戰公孫瓚,命麴義引八百弓箭手為先鋒。公孫瓚輕視麴義兵少,令騎兵衝陣。麴義軍士伏而不動,直到敵人來得至近,一聲炮響,八百弓箭手俱發。公孫瓚大敗,部將嚴綱被殺。

董卓任命弟弟董旻為左將軍,任命侄子董璜為中軍校尉,總領禁軍。

四月,司徒王允與呂布誅董卓。

第八至九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卓寵幸呂布,誓同父子。司徒王允把歌伎貂蟬先許以呂布,再送給董卓為妾,用連環計離間董卓和呂布。呂布調戲貂蟬,董卓拔出手戟擲擊呂布。呂布見王允時,說出幾乎被董卓所殺的經過,於是王允將誅殺董卓的計劃告訴呂布,要他做內應。呂布說:“奈是父子之情。”王允說:“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耶?”於是呂布就答應了。二十三(據《三國誌呂布傳》注引《英雄記》),獻帝病體新痊,會文武於未央殿。董卓乘車入朝,王允預伏武士持戟刺之。董卓裹甲不入,傷臂墮車,大呼曰:“呂布何在?”呂布曰:“有詔討賊!”應聲持矛刺死董卓。董卓屍首號令通衢,卓屍肥胖,看屍軍士以火置其臍中為燈,膏油滿地。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斬首號令。董卓被誅,蔡邕為之歎息,王允勃然大怒,收蔡邕入獄並殺之。

曹操討伐青州黃巾,鮑信戰死。

第十回 青州黃巾軍攻擊兗州。曹操會合濟北相鮑信一同興兵,擊賊於壽張。鮑信殺入重地,為賊所害。

五月,董卓部將李傕、郭汜圍長安。

第九回《犯長安李傕聽賈詡》:李傕、郭汜等人上表求赦,遭到王允的拒絕,李傕準備解散軍隊,各自逃生。謀士賈詡說:“諸君若棄軍單行,一亭長能縛君矣。不如誘集陝人,並本部軍馬殺入長安,與董卓報仇。事濟,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勝,走亦未遲。”李傕等然其說,進兵圍長安。

六月,李傕、郭汜殺司徒王允。

第九回 初一,李傕軍隊入城,呂布突圍逃走。呂布招王允同去,王允說:“若蒙社稷之靈,得安國家,吾之願也。若不獲已,則允奉身以死。臨難苟免,吾不為也。為我謝關東諸公,努力以國家為念!”李傕等圍住宣平門樓,要求見王允。王允被逼下樓。初二,李傕、郭汜等各封官職。初七,李傕逮捕處死王允,宗族老幼盡行殺害。呂布逃出武關去投袁術。

九月,李傕等掌握朝政。

第十回 獻帝封李傕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郭汜為後將軍,樊稠為右將軍,張濟為驃騎將軍領兵屯弘農。

十二月,曹操組建青州兵。

第十回 曹操追趕黃巾賊兵,直到濟北,招安到降兵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曹操擇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曹操聘陳留人毛玠為從事。

公元193年 漢獻帝初平四年

六月,陶謙部將殺操父曹嵩。

第十回 曹操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琅琊郡取父曹嵩。曹嵩道經徐州,陶謙部將張闓欲奪曹嵩的輜重車輛,在華縣與費縣的交界處殺死曹嵩全家。

秋天,曹操引兵擊陶謙。

第十回《報父仇曹操興師》:曹操率軍進攻徐州,沿途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戮,以雪父仇。

公元194年 漢獻帝興平元年

二月,劉備率兵救陶謙,駐小沛。

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徐州陶謙向青州田楷求救。平原劉備應北海孔融之請,和田楷率兵前去援救。曹操軍糧告盡,撤回兗州。陶謙令劉備駐紮在小沛。

三月,馬騰、韓遂討伐李傕失敗。

第十回《勤王室馬騰舉義》:西涼馬騰、並州韓遂進攻長安,謀誅李傕等賊黨,侍中馬宇、諫議大夫種邵、左中郎將劉範為內應。種邵等人的計劃泄露,馬騰、韓遂兵敗退回涼州。

四月,張邈背叛曹操,迎呂布。

第十一回 曹操再次進攻徐州陶謙。陳宮對陳留太守張邈說:“今天下分崩,英雄並起,君以千裏之眾,而反受製於人,不亦鄙乎?今曹操東征,兗州空虛,而呂布乃當世勇士,君與之共取兗州,伯業可圖也。”於是張邈背叛曹操,迎接呂布進入兗州。曹操急忙從徐州撤軍,回救兗州。呂布進駐濮陽。

八月,曹操攻呂布於濮陽,失敗。

第十一回《呂溫侯濮陽破曹操》:呂布有一寨在濮陽之西,曹操乘夜襲擊,寨兵四散奔走。呂布親自領兵救援,自天明一直戰至傍晚,兩軍相持不下,呂布軍中箭如驟雨射將過來。陳留人典韋顧從人曰:“賊來十步乃呼我!”從人大叫曰:“十步矣!”典韋曰:“五步乃呼我!”從人又曰:“五步矣!”典韋乃飛戟刺之,無不應聲而倒。呂布軍隊後撤。曹操加典韋為都尉。

第十二回 濮陽城中有富戶田氏,為呂布行反間計,假意作曹操的內應。曹軍中計大敗,呂布部下捉到曹操而不認識,問道:“曹操何在?”曹操反指曰:“前麵騎黃馬者是也。”呂布部下聽說,棄了曹操,縱馬向前追趕。兩軍相持一百多天,各自撤退。

十二月,陶謙去世,劉備領徐州牧。

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徐州陶謙病重,以徐州托劉備。陶謙去世後,糜竺率領徐州官民迎接劉備。劉備任徐州牧。

是年,孫策投奔袁術。

第十五回 孫堅長子孫策投奔袁術,擔任懷義校尉。袁術派孫策進攻涇縣祖郎、廬江陸康,得勝。孫策的舅父、丹陽太守吳景,進攻揚州刺史劉繇的部將張英。

公元195年 漢獻帝興平元年

二月,李傕、郭汜相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