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努力打造叫響福建的精品力作 推動我省文藝創作大發展大繁榮(1 / 3)

努力打造叫響福建的精品力作 推動我省文藝創作大發展大繁榮

其他

作者:鍾末然

2013年3月15日,“福建省文聯文藝創作題材庫座談會”在福州召開。本次座談會以中長篇小說、戲劇劇本和歌詞創作為主要內容,召集了全省各設區市文聯、作協的主要負責人和80多位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我省實力派小說家、劇作家和詞作家與會。省政協副主席、省文聯主席張帆,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張作興,省文聯書記處書記、副主席楊少衡、羅訓湧,省文聯原黨組書記、省文聯藝委會常務副主任範碧雲、陳濟謀和省文聯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出席會議。會議圍繞如何策劃和進一步建立反映福建人文曆史、體現福建精神的文藝創作題材庫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與會作家藝術家彙報了各自近期的創作規劃,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

一、關於福建特色文藝創作題材。海洋文化、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紅土地文化、土樓文化、閩都文化受到廣泛關注,閩台題材、惠安女題材、新移民題材、紅色革命曆史題材、軍事題材、環保題材等納入作家的創作視野,柳永、黃乃裳、黃道周、陳嘉庚、胡文虎、林紓、林覺民、林旭、嚴複、林語堂等福建曆史文化名人在小說、戲劇、影視、音樂各方麵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書寫和演繹,本次座談會相關作家提交的創作計劃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麵。1.海峽題材:廈門作家、“五個一工程獎”獲得者賴妙寬擬創作《金海柳》,以六十多年前國民黨潰退時從東山島抓壯丁造成寡婦村悲劇和1953年東山戰役為背景,描寫兄弟情、海峽情,表達老兵“在台灣時日夜思念家鄉,回到家鄉又開始思念台灣,一生都在思念中”的深層次的人性思考。2.海洋題材: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獲得者、福建師大教授陳希我擬創作《僑》,反映福建人漂洋過海到東南亞“討生活”的新移民浪潮;福建師大教授餘岱宗關注城市中產階級生活,切入時代病症,擬創作《沒有人像你》,讓“新移民”融入現代人生,表達主人公精神追求的高尚性與幻滅性;龍海作家海迪擬創作《月港往事》,將500年前龍海作為中國唯一通商港口曾經的繁華與一個美麗女人的情史交織,力求構築一幅龍海版的“清明上河圖”;廈門作家吳爾芬擬創作《亂世風華——廈門大學在汀州》,以抗日戰爭期間廈門大學內遷汀州的曆史為背景,塑造一代知識分子的亂世風華,弘揚陳嘉庚“毀家興學”和薩本棟“舍命辦學”的福建精神;青年網絡作家鄭士濱擬創作一部發生在建甌縣東峰鎮軍統諜戰題材的作品。3、地方特色文化題材:南靖作家何葆國一如既往關注“土樓”,擬創作《土樓三部曲》,將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土樓文化、海洋文化融合在一起;三明作家綠笙擬將三明地域的客家文化、土堡文化諸元素滲合融彙,創作《金沙縣》;安溪作家林筱聆擬將閩南文化、閩台關係、茶文化各種元素與福建精神聯合起來,創作《王的密碼》,揭示愛國愛鄉、海納百川、愛拚會贏的茶王密碼;惠安作家施偉擬創作《佛生日》,融入惠安“不落夫家”習俗。4.其他特色題材:部隊作家林朝暉擬創作軍事題材小說《穿越海峽的白鴿》,光澤縣作家邱貴平寫表現閩北小人物家族百年苦難史的《過難》,武夷山市作家胡增官寫表現武夷山古鎮人文世態的《碧水流雲》,寧化作家劉建軍創作表現紅34師的紅色曆史革命題材《血師》,省文聯作家楊靜南擬創作莆田農民闖天下心路曆程的《雙城記》。一些作家還擬以係列中短篇小說、再連貫成一部長篇小說的形式創作,如寫複轉軍人題材的寧德作家弘篤,擬寫一組農村退伍兵、打工退伍兵、企業退伍兵、經商退伍兵、行政事業單位退伍兵、鄉鎮轉業幹部、機關轉業幹部等群體的中短篇小說,並連貫成長篇《向左轉、向右轉》,表現退伍兵的生存狀態,記錄社會曆史變遷,彰顯周寧商幫勇闖上海灘的拚搏精神。泉州作協主席戴冠青、龍岩作協主席馬卡丹也帶來本市會員富於地方特色的選題,包括泉州的陶瓷之家題材、李贄題材、民營企業題材、梨園世家題材,龍岩的四堡雕版題材、奇和洞題材、采茶燈題材等。

二、關於跨文體文藝創作題材。楊少衡、林那北、賴妙寬、須一瓜、陳希我等均是我省小說創作的老將,著名閩籍在京評論家何鎮邦早在新世紀初就在《人民日報》撰文以“悄然崛起”來形容福建當代小說創作群體;如今這一群體正在不斷擴大,不但老作家堅持不輟,還湧現了一大批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中青年作家如施偉、弘篤、林朝暉、黃榮才、蘇詩布、鄭士濱、劉建軍、黎晗等,其中不乏作品在國內大型文學刊物發表,並被《小說選刊》《小說月報》《中篇小說選刊》選載。同時,一批作家成功轉型,在堅持小說創作的同時“染指”影視創作,如楊少衡、林那北、楊金遠、鄧晨曦等都已“觸電”,且引起一定的反響。參加此次座談會的除這些名家新秀之外,還有一批作家藝術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也取得不俗成績,並開始向多領域拓展,如報告文學作家鍾兆雲,近年開始轉型小說、影視創作,多年前他創作的小說《辜鴻銘》,現擬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小說作家黃榮才近年已出版多部關於林語堂的散文集,最近擬創作一部關於林語堂的影視作品;長期從事紅土地文學創作,寫八閩開國將軍的練建安,擬創作一部關於新四軍題材的電視連續劇;長期從事戲劇劇本創作的劇作家兼評論家林瑞武已創作以福州三坊七巷曆史文化名人為題材的戲劇《林覺民》《林紓》,現擬創作戲劇《林旭》,形成“三林係列”,他還有一個強烈的願望,那就是將多年前搬上戲劇舞台、在華人華僑圈引起強烈反響的《黃乃裳》改編成電視連續劇,讓福建文化、福建精神真正在全國宣傳出去;劇作家馬文正對戲劇創作提出自己的思考,即把福建五大曲種放在一起做,把福建當代名人、偉人、商人聚集在一起做一台福建人的中國夢,他表示自己目前正在籌劃一台曲藝劇,就叫《福建人·中國夢》;歌詞作家魏德泮對音樂題材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海峽題材、紅色題材都很熱鬧,但好人題材也應該寫,應該寫出反映普通百姓好人好事的音樂舞蹈作品來;歌詞作家顏庭壽認為對唐山過台灣這樣的題材,可以寫一個係列,以音樂為主,引進詩歌和舞蹈的元素;歌詞作家張昆鵬同時從事文學、舞台劇創作,他傾向於創作反映兩岸情感認同的音樂作品,力求既符合主旋律,又能承載百姓情感的人們喜聞樂唱的音樂作品。《故事林》雜誌社多年來開辟“海峽兩岸故事”欄目,發表了一係列反映炎黃子孫血脈相連、兩岸同胞骨肉情深的新故事,其中《60後的握手》曾榮獲“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新故事創作)獎”,類似題材於2011年正式結集出版《60年後的握手——海峽兩岸故事集》,其中不乏適合加工改編為影視作品的故事佳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