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汙新政:新能源汽車的福音
前沿
作者:成岩 潘燁
治汙新政:鼓勵消費新能源汽車
國務院於9月12日發布的《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全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的行動指南。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新一屆政府成立伊始,就將其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著力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行動,作為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重要抓手,作出全麵部署。
《行動計劃》提出了奮鬥目標:“經過五年努力,全國空氣質量總體改善,重汙染天氣較大幅度減少;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空氣質量明顯好轉。力爭再用五年或更長時間,逐步消除重汙染天氣,全國空氣質量明顯改善。”
《行動計劃》還提出了具體指標:“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優良天數逐年提高;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製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行動計劃》本著“誰汙染、誰負責,多排放、多負擔,節能減排得收益、獲補償”的原則,實施分區域、分階段治理。《行動計劃》中的十項具體措施專門提到了突出抓好機動車汙染防治、提高車用燃油品質與機動車排放標準。“采取劃定禁行區域、經濟補償等方式,逐步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到2015年,淘汰2005年底前注冊營運的黃標車,基本淘汰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內的500萬輛黃標車。到2017年,基本淘汰全國範圍的黃標車。”
《行動計劃》要求“加快推進低速汽車升級換代。不斷提高低速汽車(三輪汽車、低速貨車)節能環保要求,減少汙染排放,促進相關產業和產品技術升級換代。自2017年起,新生產的低速貨車執行與輕型載貨車同等的節能與排放標準。”
《行動計劃》專門提出要“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公交、環衛等行業和政府機關要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車,采取直接上牌、財政補貼等措施鼓勵個人購買。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每年新增或更新的公交車中新能源和清潔燃料車的比例達到60%以上。”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7月12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促進信息消費,拉動國內有效需求,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會議要求: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既要有政策支持,更要創新機製,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包括民間資本積極參與。要推動節能環保和再生產品消費。政府公務用車、公交車要率先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同步完善配套設施。到2015年,使高效節能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
新政反響:社會各界呼聲高漲
近年來,環保意識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汽車生產廠家也十分重視環保、節能的理念與技術,研發了一係列以電動汽車為主體的新能源汽車。2012年底,山東寶雅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還啟動了“電動汽車質量萬裏行”的活動,宣傳電動汽車及其發展方向和世界趨勢,向消費者傳播推廣節能減排的理念。
國務院最近開啟的大氣治汙新政支持和鼓勵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對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都產生了較大的額激勵效應。
電動汽車生產廠家十分看好此行業的發展前景,認為電動汽車業有很大的銷售空間。與此同時,生產廠家也爭相上馬,紛紛打出招牌:“高檔轎車享受,低於摩托車的消費,百公裏僅需6元錢!”並且不斷的研發新技術,提高電動汽車的質量,解決阻礙電動汽車發展的相關問題。
在眾多的消費者中,電動汽車最受中老年人青睞,他們大多認為市區代步足夠了。一位檢查自己的電動汽車車況的市民老高說,他對車子的工藝還是很滿意的。對於電動汽車車速慢的這一特點,老高的老伴卻認為這是好事。“我們買這車就是為了接接孩子、買買菜,千萬別快了,快了不安全。就這樣老頭子開出去我還得掛念著。”多數電動汽車消費者表示,100多公裏的續航裏程在市區足夠用了,如果出現故障,在市區內維修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