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電動車行業目前遭遇的困難也不少。有業界人士指出:“目前隻有少數幾個地區在積極的搞試點工作,其他地區或是放任發展,導致市場中的產品良莠不齊;或是一概管製限行,阻礙了低速電動汽車的健康發展。”不過他認為:“新興的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肯定會經曆各種磨難,隻要公司能在產品質量和服務上下足功夫,就一定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靠市場的力量持續發展壯大。”
常州電時電動車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金明先生閱知了《行動計劃》後欣喜不已,在接受本刊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國務院大氣治汙新政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國務院《行動計劃》明確規定了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能源汽車可以‘采取直接上牌、財政補貼等措施鼓勵個人購買’,那有關部門就應該照此精神為我們的低速電動汽車‘直接上牌’、鼓勵購買上路了!”
對於中高端汽車消費者來說,他們越來越多地尋求質量更高、更可靠的產品。像成都居民羅女士這樣的潛在購車者,仍對中國電動車技術持懷疑態度,並且對充電設施不足存在擔憂。
IBM商業價值協會公布的消費者與廠商官員調查報告發現,消費者對車價以及油價相當敏感,很多人還是願意為環保多花錢。40%的受訪者說,他們願意多花最多20%的費用購買一輛純電動汽車。
在媒體界,電動汽車也成為一個熱門的話題。相關評論指出:任何新鮮事物的推廣,最好的方式就是體驗式營銷,電動車亦然。不讓電動車走入尋常百姓家,電動車的推廣就是空談。目前國內電動汽車行業是“剃頭挑子一頭熱”——政府部門熱、企業熱,消費者冷。消費者為什麼冷?不是不愛電動車,而是沒有用車的環境。亟待各方為電動汽車的發展讓出一條道,否則2015年達到50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隻是浮雲。
與此同時,微博、博客上的反響也是此起彼伏。有人說:“世界各國都在加強對電動汽車的產業規劃,而鋰離子電池被業界一致認為是未來電動車的電池首選目標,無論從政策層麵、目前市場態勢還是從技術商用成熟度來說,未來的電池市場鋰離子電池成為贏家的概率最大。”
一位名叫石劉的網友表示:“電動車在華破冰,未來市場表現仍可期待。電動汽車的發展還需要以配套設置的完善為基礎,結合電動汽車的屬性以及私人市場需求,對電動汽車配套設施進行科學布局和建設,將是促進電動汽車產業化的重要因素。同時,還有網友提出“電動汽車的未來路在何方?”的疑問。指出這是一個價值萬億的問題,電動汽車技術路線是充電還是換電池?是延續鋰電路線還是期待新的技術突破?人們對電動汽車有所保留的一個關鍵,在於駕駛電動汽車能否擁有駕駛燃油汽車的那種自由感?
本刊反饋:連續報道獻計獻策
治汙新政的出台,與本刊九月上旬刊《封麵演義》專題文章《讓電動汽車圓百姓汽車夢》一文發出的呼籲不謀而合。這是一種巧合、偶然,也是一種上下共同關注的必然,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大勢所趨。本刊記者結合連續報道的同時,再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供六項對策建議:
1.及早製定低速電動汽車標準,適應百姓市內交通需求,讓時速最高60公裏的低速電動汽車合法上牌,推廣上路。
2.加速擴大新能源汽車運行推廣試點範圍,盡快推廣試點城市的有效經驗,未列入試點的地區也應該允許結合本地特點先行探索。
3.鼓勵購買新能源汽車免於限號限行。
4.購買新能源汽車不論公車私車一視同仁給予政府補貼。
5.獎勵消費新能源汽車免收路橋費。
6.統一推廣實施海南特區成功經驗,把路橋費納入燃油費中。一則可以省去全國大量的過路過橋收費站及其數十萬人員的成本,二則鼓勵汽車少用油或不用油。使用電動機車便是零耗油和零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