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互聯網(1 / 1)

1975年,“阿帕”網由美國國防部通信處接管。在全球,已有大量新的網絡出現,如計算機科學研究網絡(Computer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CSNET)、加拿大網絡(Canadian Network CDnet)、因時網(Because It's Time Network,BITNET)等。

1982年中期“阿帕”網被停用過一段時間,直到1983年“阿帕”網被分成兩部分,即用於軍事和國防部門的軍事網(MILNET)以及用於民間的“阿帕”網版本。用於民間的“阿帕”網改名為互聯網。

在同一年,“阿帕”網的TCP/IP協議在眾多網絡通信協議中最終勝出,成為我們至今共同遵循的網絡傳輸控製協議。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即傳輸控製協議/因特網協議,又名網絡通信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Internet國際互聯網絡的基礎,由網絡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來源於百度百科)。TCP/IP協議定義了電子設備如何連入因特網,以及數據如何在它們之間傳輸。從此,全球的通信設施用上了同一種語言。

1991年8月6日,蒂姆·伯納斯·李將萬維網項目簡介的文章貼上了alt。hypertext新聞組,通常我們認為這一天萬維網公共服務在互聯網上首次亮相。萬維網是我們熟知的環球信息網(World Wide Web,WWW)的縮寫,有時我們也稱之為“Web”或“W3”,中文名字為“萬維網”“環球網”等。WWW可以讓Web客戶端(常用瀏覽器)訪問瀏覽Web服務器上的頁麵。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傳送協議)則定義了Web客戶端怎樣向萬維網服務器請求萬維網文檔,以及服務器怎樣把文檔傳送給瀏覽器。HTTP提供了訪問超文本信息的功能,是Web瀏覽器和Web服務器之間的應用層通信協議。

與HTTP一同構成計算機間交換信息所使用的語言的還包括HTML(超文本標記語言),是為“網頁創建和其他可在網頁瀏覽器中看到的信息”設計的一種標記語言(來源於維基百科)。“超文本”是指頁麵內可以包含圖片、鏈接,甚至音樂、程序等非文字元素。

小故事

免費的萬維網

1993年4月30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布萬維網對任何人免費開放,並不收取任何費用。萬維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放棄了專利申請,將自己的創造無償地貢獻給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