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學一、二年級語文寫話教學初探(1 / 2)

小學一、二年級語文寫話教學初探

課程與教學

作者:阮銀娥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寫作是學生綜合運用文字的能力表現。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小學1~2年級學段,寫作能力的培養著重在於寫話,《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確定的具體目標是: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歎號。

隻要稍加研讀,就能發現,寫作教學的第一學段重在一個“樂”字,而要突出這個“樂”字,必須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能說,有話愛說。換言之,學生要有寫話的內容與方法,並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一、模仿和感悟

寫作能力的形成,需要有口頭表達能力作基礎,需要內部語言的發展。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雖然識字量不多,生活閱曆也不夠,但他們的口語表達卻日臻完善,而且他們對一切充滿好奇,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敢說、愛說。那麼,如何豐富學生內部語言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呢?不妨讓學生在模仿中感悟、內化。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茅盾曾經說過,模仿可以說是創造的第一步。因此,把模仿引入寫作,一直是寫作教學的傳統做法。當然,讓一、二年級學生模仿的內容、方法都應“百花齊放”。

1.仿句

現在的課文文質兼美,尤其是一些精彩語段,可讓學生模仿。例如給學生示例:“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可以先讓學生反複吟誦,自然而然地把句式植入心中,再利用幻燈片提供一幅幅美麗的畫麵,結果學生竟然說出“楓樹披上火紅的風衣,橘子提著紅紅的燈籠……”這些詞句,然後嚐試寫話。有的學生寫四句,有的學生寫一句,也有個別學生抄寫別人的例句,總之,學生感悟了對此情此景的寫話。又比如在教授《歡慶》一文時,學生們還模仿此文,集體創作了一首《迎春歌》:“花兒張開了美麗的笑臉,柳條舒展著婀娜的身姿,雨點奏起了歡快的樂曲,青蛙跳起了迷人的歌舞。大自然的兒女們,一起迎接春姑娘的到來。”

2.仿段

不僅是課文中的一些詞句,還有許多段落,都可以逐漸讓學生開展模仿練習,從而慢慢提升學生寫話的能力。比如教授《黃山奇石》一文,學生在學習了“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等詞語以後,教師可讓學生根據文中詞語“天狗望月”,想象奇石模樣,並嚐試著運用這些詞彙,組織自己的語言給予一段介紹,然後將這些介紹轉化為文字寫下來。

再如在《小柳樹和小棗樹》一文中,小棗樹說:“你雖然不會結棗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發芽長葉,比我綠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葉晚。再說,你長得也比我快,等你長大了,人們在樹蔭下乘涼,那有多好啊!”教師可整合課文內容,結合句子形式“雖然……可是……再說……”來讓學生學著說說小棗樹。

3.仿說故事

有些課文內容簡單、故事性強,教師可結合閱讀來說說故事,然後讓學生也嚐試著說故事。比如學生學過《一分鍾》以後,可以讓學生續編故事,說說“第二天,鬧鍾又響了……”;學過《我要的是葫蘆》後,讓學生說說“第二年,他又種了一棵葫蘆……”學生在語言組織上可模仿課文,在具體故事內容上又可充分發揮他們活躍的想象力,說故事的熱情非常高。學生說故事之後,教師再讓學生嚐試將自己續編的故事寫下來,練習寫話。這樣學生當堂習得,當堂內化,當堂說寫,既有方法,又有內容,寫話的難度就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