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有限的共同基礎,無限的發展可能(1 / 3)

有限的共同基礎,無限的發展可能

域外廣角

作者:張豐

編者按:2012年5月,受浙江省教育廳派遣,一支由19名骨幹教師和教研員組成的浙江教育培訓團赴美國進行了高中課程改革專題研修。該團深入印第安納州與弗吉尼亞州8所不同類型的高中和5所高校,以及3家提供課程資源的社會機構,調查獲取了較為翔實的資料,總結和探討了美國高中課程建設與教學管理的經驗,並結合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實際展開了建設性的思考。本欄目將陸續刊發他們在美國高中課程建設與實施、高中生學業評價、學校管理等方麵的研究成果,以饗讀者。

一、美國高中課程製度的特點

1.在限定領域學分的基礎上,允許學生自由選修

美國高中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課程選修製度,鼓勵學生有差異地發展。學校一般規定學生4年學習的基礎學分要求和各領域的最低學分,體現對學生學術發展能力、應用能力與體育藝術素養的全麵要求,學生按要求在各領域豐富的課程中選課。

考慮學生基礎與興趣的差異,學校設置多個選擇機會。如在英語課程學習上學生有3種選擇:一是從“英語9(美國9年級英語課程名稱)”到“英語12”階梯式的英語基礎課程中,學生可分層選修;二是學校開設文學、戲劇、寫作、新聞等方麵的英語課程,學生可在多種感興趣的領域中進行深入學習;三是學校開設大學認可的先修課程,鼓勵學有餘力的學生挑戰高難度學習。同樣8學分的英語課程,不同學生選擇和學習的內容不完全相同。學生可在感興趣的領域中選修到更多的學分。

美國全州統一測驗的課程是學生必修的底線。印第安納州(以下簡稱印州)要求高中生必須通過的測驗有“英語10”“代數1/2”和“生物1”。如果這樣看的話,印州高中基礎文憑(CORE 40)限定的具有完全意義的必修課隻有8學分:英語4學分,數學2學分,生物2學分。這或許讓人不禁想,這是否代表了印州高中生的學業水平呢?

實際上大可不必擔心,在美國高中,學有餘力的學生會選擇榮譽課程(Honors Course)和難度大、進度快且有拓展可能的課程來學習。印州學術高中甚至為學生預備了線性代數、多元微積分和微分方程等課程,這是統一標準的課程體係所望塵莫及的。在一所相對優質的高中,每屆約370名學生,其中約100名學生學過“初級微積分”,約60名學生學過“微積分Ⅰ”,不同年級,會有10~30名學生學過更難一些的“微積分Ⅱ”。這充分證明了美國高中課程製度的顯著特點——有限的共同基礎,無限的發展可能。

限定領域學分的自主選修製度,既保證了合格學生的知能結構,又尊重了學生的基礎差異。它對學生共同基礎的要求不高,但給予學生的發展機會與空間很大。因為課程學習基本由學生自主選擇,所以,再深再難的課程,對學生來說都未必是負擔。美國不強製學習,他們以選擇學習的機製促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局麵,強調的是用興趣與願望來化解學習進程中的艱苦感受。

2.以多種文憑、成績記錄表與平均績點客觀描述學生的學習經曆與學業水平

美國高中采用“一校多證”的方式,通過有層次差異或方向區別的多種畢業文憑和學生個人的成績記錄表,客觀描述學生個性化的課程修習情況與學業發展水平。

譬如,北中心高中提供5類畢業文憑:Core40證書、Core40技術榮譽文憑、Core40學術榮譽文憑、北中心高中榮譽文憑、IB課程文憑。其中,Core40是最基礎的高中文憑。Core40技術榮譽文憑是具職業傾向的學生的挑戰性文憑。Core40學術榮譽文憑與北中心高中榮譽文憑是具學術傾向的高層次的文憑(後者以前者為基礎)。IB課程文憑是通過國際通用測驗來認證,顯示學生學術水平的國際預科證書。5種文憑中,包含了豐富多樣的課程選修方案。所以,4年下來,幾乎沒有兩個高中生拿的是完全相同的課程學習清單。

美國大學錄取時,要求高中生提供完整的成績記錄表,全麵客觀地呈現學生課程學習目錄與學習質量。成績記錄表上有每門課程的平均績點(GPA,Grade Point Average),這是根據學生隨堂測驗、作業完成質量、課堂參與度、單元測驗與期末考試等方麵的表現,彙總課程總分後換算而得的。

GPA= ∑每門課程的成績學分

總學分

學校會依據GPA的高低對全年級學生進行排名,描述學生在群體中的相對水平。學生獲得的不同文憑種類、個人的成績記錄表、平均績點GPA,以及學生在年級中的排名都是大學錄取的重要依據。

3.便於選課走班的、單調重複的個性化日課表

在我國高中,師生拿的都是周課表。每周同時開設10多門課程,不同課程的課時數並不相同。而在美國,師生手上拿的卻是不同的日課表(教師日課表通常就是教室日課表)。每名學生一個學期隻能修7門課程,一個學期的每一天都重複著同樣的7節課,每周所有課程的課時數都是5節,學生每天的同一時間都會去同一個教室去見同一位教師。

美國高中將教室分配給教師,通常一位教師的所有授課都在同一教室。學校就像一個“課程超市”。在這個大“商場”中,教室像一個個“櫃台”,“同類商品的櫃台”排在一起,組成“數學係”或“世界語言係”。教師就像櫃台裏的“售貨員”,他們在一學期中每天的同一時間段,麵對同一批“顧客”,這就是美國高中課程組織的通常模式。

4.教學組織安排的基本模式與學校的自主調整

美國高中生一般上午7點到校,下午3點完成課程。教學時間安排的一般模式是,一天分為8段時間(每段45~50分鍾,課間6~7分鍾),安排7節課和1次午餐時間(學生根據自己的課表,可以在第4、5、6段時間安排1次午餐)。不同學校會在一般模式上進行個性化調整:有的高中縮短午餐時間,增加教學時間;有的縮短周五的每節課的時間,半天完成全天的課程,騰出下午時間組織其他靈活多樣的學習活動;有的為提高課程密度,減少或合並課程,采用兩節連上的方式,把1個學期分成2個學期,半學期完成3~4門課程;也有的高中走中間路線,部分學科改成兩節連上,避免思維中斷,部分課程保持原狀,防止過度疲勞;也有一些11~12年級的學生,半天在公立高中上課,半天前往職業中心學習職業技能訓練課程。這些多樣變化充分體現了學校在教學組織安排上的自主性。

二、思考與建議

在美國高中實地考察之後,筆者所在的研究團隊都認識到課程選修製度的重要意義與必要性,但結合我國實際,大家對課程選修的可行性與操作性又有所顧慮。製約課程選修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有無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這是課程建設的問題;二是學生能否合理地選擇,這需要加強生涯教育與學業指導;三是如何在機製層麵持續促進自由選修,這便會觸及高校招生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