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經曆職場洗禮的人,從進入職場伊始到最後離開,總會經曆或多或少的危機。在二十幾歲的時候,我們會碰到“找不到定位的危機”;進入三十歲的時候,我們會碰到“企圖要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危機”;四十歲以後,我們會碰到“事業高原時期的危機”;五十多歲決定要退休的時候,我們還要麵臨“接班人的危機”。我們把以上這些危機統稱為職場危機。
在一生的工作中,我們都無法逃避這四個重要的職場危機中的一個或幾個。職場危機細分之後有許多具體的表現,大多數人在職業生涯中都會有感同身受的遭遇。職場危機並不見得對人有害,有些危機甚至還可以將其轉化為機遇,讓我們重新振作。
危機本身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知道危機在哪裏,它又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顯現。但是,我們需要始終告訴自己,正因為職業生涯需要在斷斷續續中前進,在痛苦中完善,同時也在放棄和內心衝突中延續,所以職場危機是我們不可回避,也無法忽視的。隻有勇敢地去化解這些問題,才能使人成熟,並邁向更高的事業台階。
初入職場,跑龍套的你內心平靜嗎?
高層暗中較勁,你站對位置了嗎?
升職路上,沒到最後你敢說你贏了嗎?
辦公室愛情,你真的準備好了嗎?
職場危機無處不在,相信你也深有體會。
職業危機大體上都是過渡性的,能給人成熟和自我更新的機會,但也可能發展為對自己的一次深刻質疑,並由此引發出更為嚴重的問題,這就需要有治療師來幫助。然而,盡管大多數人願意通過尋求幫助來解決心理、性或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但對於工作中的問題,他們常常獨自麵對,仿佛工作和家庭屬於兩個不同的星係。但一個聰明的人,又怎麼會每天被工作中的不愉快所困擾而悶悶不樂呢?蠻幹總是愚蠢的,四兩撥千斤才是王道。麵對職場危機,我們必須憑借著我們的聰明才智,找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巧妙地化解。
危機是社會、企業、環境的一種常態,職業危機的種子與企業的成長是如影隨形的。西方的格言說得很精辟:危機就如死亡與稅收一樣,是不可避免的。職業危機與自然災難一樣,我們雖然很討厭它,但是我們卻無法完全回避,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預防以及尋找應對策略。
中國著名的職業規劃和人生發展指導專家徐小平通過豐富的谘詢實踐提煉出一條基本思想和方法,他在《仙人指路》這本書中寫道:“你是否能夠正確”認識你自己的“興趣、能力、激情、欲望、壓力、好惡、理想,……並把這種對你自己的認識,融化灌輸到你在職場上的追求與奮鬥當中,這是決定你奮鬥成敗、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的核心要素。”本書正是和讀者一起探討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如何揚長避短,發揮自身的優勢,從而在職場中在不損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不動聲色地、巧妙地化解危機。
對於職場人士來說,必須要有強烈的危機感,時刻形成一種危機的應對策略,這就需要我們具備居安思危的前瞻能力和步步為營的穩健處世風格。隻有這樣,一個人在職場中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讓自己在企業中長久發展。
職場人也必須明確,人在職場僅有危機意識是不夠的,更要在具備危機意識的基礎上做好預防和應對,才能最終笑傲職場、取得成功。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之外,必須對公司的各種經營、管理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如近期業務情況、媒體對公司的報道情況、高管變動、行業發展趨勢等,通過對這些情況的了解,能夠幫助職場人從某些重大或細微的變化中,覺察出公司或自身職位可能遭遇的危機衝擊,從而提前做好準備。在職場生存法則中,我們需要為自己訂製一艘諾亞方舟,以備職場逃生之用。這個諾亞方舟包括技能的提升、人際關係的拓展及對新工作機會的關注。技能的提升可以令自己即使離開現有環境也能有很強的競爭力,人際關係的拓展可以幫助自己獲得更多的外部機會,對新工作機會的關注則讓自己知道何時是迅速轉場的契機。
我們常說,先做人,後做事,應對職場危機也是這樣。職場人身在職場,害人之心不可有,我們強調的危機意識和應對方法都是旨在保全自己,從容化解危機,讓自己更好地發展。而這些方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是職場人的必修課,隻有在自己能力的基礎上掌握了一定的職場厚黑藝術,才能借力打力,造就自己的職場傳奇。